从爆红到跑路:AI明星Manus为何仅用四个月就“抛弃”了中国?
目录
前言
一、资本的“无形之手”:7500万美元融资背后的“投名状”
二、技术的双重困境:算力封锁与“应用层”的原罪
三、战略的错判:一场与中国市场的“双向奔赴”失败
四、事件的启示:当“出海”变成“出走”
🎬 攻城狮7号:个人主页
🔥 个人专栏:《AI前沿技术要闻》
⛺️ 君子慎独!
🌈 大家好,欢迎来访我的博客!
⛳️ 此篇文章主要介绍 Manus搬到新加坡
📚 本期文章收录在《AI前沿技术要闻》,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看!
⛺️ 欢迎各位 ✔️ 点赞 👍 收藏 ⭐留言 📝!
前言
2025年七月初,中国AI圈见证了一次最快的“变脸”。
主角名叫Manus,一款曾被誉为“全球首个通用AI智能体”的产品。今年3月,它横空出世,凭借惊艳的演示,内测邀请码一度一码难求,在科技圈红得发紫,被无数人视为中国AI的又一匹黑马。
然而,仅仅四个月后,风向骤变。
细心的用户发现,Manus的官网对于中国大陆用户,不再是“中文版正在开发中”的承诺,而是一行冰冷的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与此同时,它在国内的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账号内容被一夜清空,仿佛从未存在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海外社交账号的正常运营,其公司地址悄然指向了“新加坡”。
紧接着,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传来。Manus将国内120人的团队裁减至40人,仅保留核心研发人员,随公司一起迁往新加坡。
从万众追捧的明星,到决心与中国市场切割的“跑路者”,Manus的急速转向,令市场错愕,也让早期支持者感到一丝寒意。这背后,没有简单的对错,而是一场由资本、技术、地缘政治和商业策略交织而成的“完美风暴”。
一、资本的“无形之手”:7500万美元融资背后的“投名状”
要理解Manus的选择,首先要看懂它背后的资本逻辑。
今年4月,Manus母公司宣布完成一轮高达7500万美元的融资,领投方是硅谷赫赫有名的顶级风投Benchmark。这笔巨额美金融资,既是续命的甘露,也成了一纸“投名状”。
这笔钱的风险在于,美国政府近年来持续收紧对华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限制。2024年出台的《AI投资限制行政命令》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明确禁止美国资本流向中国的顶尖AI领域。Benchmark对Manus的投资,若要顺利通过美国财政部的审查,就必须确保Manus这家公司“去风险化”。
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就是让Manus的总部搬出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Manus主动选择离开,不如说是其背后的美元资本为了规避巨大的政策风险,主导了这次“搬家”。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尤其是在AI这种极度烧钱的赛道,资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迁往新加坡,本质上是Manus为了继续获得国际资本支持,而必须做出的妥协和选择。
二、技术的双重困境:算力封锁与“应用层”的原罪
如果说资本是幕后推手,那技术层面的双重困境,则让这次搬迁变得更为迫切。
(1)第一个困境是“算力焦虑”
众所周知,AI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是高端芯片。随着美国对华芯片禁令的不断升级,英伟达的H100等顶级AI芯片在中国已是“一卡难求”。对于Manus这样追求技术前沿的公司来说,缺乏顶尖算力,就意味着产品迭代速度会变慢,技术优势会逐渐被侵蚀。
而新加坡,作为全球数据中心和算力节点,不受此限制,可以自由采购最先进的芯片。对于渴望“算力自由”的Manus来说,新加坡无疑是理想的目的地。
(2)第二个困境是“技术路线的依赖性”
与DeepSeek这类从底层模型开始自研的公司不同,Manus的定位更偏向“应用层创新”。这意味着它的核心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调用如OpenAI的GPT-4或Anthropic的Claude等第三方提供的强大基础模型。它更像一个“封装大师”,将最顶尖的模型能力整合进自己的产品框架中。
这种模式在商业上很高效,但在地缘政治收紧的背景下却很脆弱。若留在国内,Manus将不得不切换到国产大模型。这并非说国产模型不好,但在当下全球范围内,海外顶尖模型在综合性能上仍有一定优势。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Manus和其背后的投资者而言,无法接入全球最顶尖的AI生态系统,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为了突破算力瓶颈和保持技术领先,离开,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三、战略的错判:一场与中国市场的“双向奔赴”失败
除了外部的推力和拉力,Manus自身的市场策略,也决定了它与中国市场的“缘分”不会太长。
从产品发布的第一天起,Manus的全球化野心就显而易见。它的首发宣传片是全英文的,产品初期也只支持英文界面。这种策略让它在国际上快速获得了关注,但也错失了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的最佳时机。
更致命的是其定价策略。每月高达199美元的订阅费,对于习惯了免费和低价互联网服务的中国用户来说,无异于天价,直接劝退了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其用户增长在开放注册后不增反降,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国内的竞争环境在迅速恶化。字节跳动等本土巨头推出的平价甚至免费的AI Agent产品,正通过更贴近本土的营销方式快速抢占市场。Manus的技术优势尚未形成足够宽的护城河,就在价格战和本土化浪潮中被迅速稀释。
当一家公司既无法从市场获得足够收入,又要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时,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放弃一个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市场,将资源聚焦于付费意愿更强、商业环境更成熟的海外市场,便成了一个理性的商业决策。
四、事件的启示:当“出海”变成“出走”
Manus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它之前,另一家AI视频领域的明星公司HeyGen,也已将总部从深圳迁往洛杉矶。这背后,是中国AI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集体困境和范式转变。
这一事件最深刻的启示是,AI产业已进入一个“地缘敏感”时代。对于有全球化雄心的中国AI企业来说,传统的“在中国研发,服务全世界”的模式正面临挑战。它们必须构建更复杂的“全球化”架构来对冲风险,例如:
(1)设立中立国总部:将公司总部和核心研发设在新加坡这样的中立国家,以规避单一国家的政策影响。
(2)隔离资本风险:通过在开曼群岛等地设立母公司,在新加坡、香港、美国设立不同区域的主体,来隔离不同来源的资本,满足不同市场的合规要求。
(3)市场本地化适配: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功能和合规策略都不同的版本。
然而,这种“出走式”的全球化也并非没有代价。Manus虽然暂时找到了“安全港”,但也输掉了中国用户的信任,其“悄然撤离”的做法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负面舆情。未来,它不仅要面对美国愈发严格的合规审查,也要在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对于我们而言,Manus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样本。它折射出在全球技术和资本的博弈下,一家初创公司的身不由己。它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不仅在于能诞生多少明星企业,更在于能否提供一片让它们安心成长、走向世界的土壤。如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保障自身经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看到这里了还不给博主点一个:
⛳️ 点赞
☀️收藏
⭐️ 关注
!
💛 💙 💜 ❤️ 💚💓 💗 💕 💞 💘 💖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你们的点赞就是博主更新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