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基础模型》多模态对齐、融合和表示

注:此文章内容均节选自充电了么创始人,CEO兼CTO陈敬雷老师的新书《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本章配套视频课程【陈敬雷】

文章目录

  •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十二
    • 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基础模型》多模态对齐、融合和表示
      • 更多技术内容
  • 总结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十二

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基础模型》多模态对齐、融合和表示

第7章 多模态大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模型能够处理和整合不同形式的数据,如文本、图像、视频等,从而实现更强大的理解和生成能力。本章将探讨多模态大模型的前沿进展,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案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
7.1多模态基础模型
在多模态学习的广阔领域中,基础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连接不同模态的桥梁,更是推动多模态应用发展的基石。接下来将深入探讨多模态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包括多模态对齐、融合和表示,以及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如CLIP、BLIP、BLIP-2、InstructBLIP、X-InstructBLIP、SAM、OpenFlamingo、VideoChat和PaLM-E。
7.1.1多模态对齐、融合和表示
在多模态学习的广阔领域里,对齐、融合与表示是三大基石,它们交织在一起,支撑着对复杂多模态数据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处理。这三大概念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推动实际应用创新的关键力量。
1.对齐
对齐(Alignment),作为多模态学习的起点,承担着在不同数据模态间建立桥梁的重要角色。对齐过程精细地发现并构建不同模态数据间的对应关系,确保从一种模态获取的信息可以准确无误地映射到另一种模态上。这种跨模态信息的关联,是多模态学习成功的基础。具体来说,对齐可以发生在两个主要层面:
(1)时间对齐:尤其在处理视频时,确保声音与画面的精确同步,使视觉与听觉信息能够协同工作,提供连贯的感知体验。
(2)语义对齐:在文本与图像相结合的任务中,如图像描述生成,对齐的目标是找到文本描述与图像内容的精确匹配,使语言描述能够直接指向图像中的特定元素。
对齐的实现途径分为基于规则和基于学习两种模式。基于规则的对齐依赖于人工设计的算法,而基于学习的对齐则运用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挖掘和学习模态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出了更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融合
融合(Fusion),则是将对齐后的多模态数据或特征整合为一体,以支持统一的分析与决策。融合策略的精髓在于如何巧妙地结合来自不同模态的信息,以增强学习系统的整体表现。常见的融合方式包括:
(1)早期融合(Early Fusion):在特征提取的初期阶段就将不同模态的信息合并,允许模型在较低层次上捕捉跨模态的关联,但可能会因过早融合而损失某些细节。
(2)晚期融合(Late Fusion):在模型做出初步决策后,再将不同模态的输出结果结合,保留了各模态的独立性,但在后期融合可能增加计算复杂度。
(3)混合融合(Hybrid Fusion):融合了早期与晚期融合的优点,能够在多个层面灵活地进行特征和决策的结合,既保留了模态间的独立性,又增强了整体的协同效应。
3.表示
表示(Representation),是多模态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表示的目标是将原始的多模态数据转换为一种机器易于理解的形式,这种形式应该能够充分反映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关键特征。良好的表示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和模型性能,因此,表示的设计和优化成为了多模态学习研究中的核心议题。表示方法多种多样,但可以大致归类为:
(1)联合表示:通过构建一个共享表示空间,如使用神经网络进行联合嵌入,使不同模态数据能在同一框架下被理解和比较,这是多模态学习中最为直观和广泛应用的表示策略。
(2)互补表示:分别针对每种模态构建独立的表示,然后在某个阶段将它们结合,这种方式保留了模态的特性,同时通过后期的融合来实现互补。
(3)交互表示:不仅关注单个模态的内部特征,更侧重于学习不同模态间的交互作用和依赖关系,揭示了多模态数据的深层关联。
为了构建高质量的表示,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表示学习技术,其中包括:
(1)深度学习:借助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等先进神经网络架构,学习数据的深层次特征表示,这些技术在处理图像、文本和序列数据时展现了卓越的能力。
(2)迁移学习:在一种模态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迁移到另一种模态,加速学习过程,减少对大量标注数据的需求,特别是在资源受限情况下,迁移学习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3)自监督学习:通过设计预测任务,如预测图像中缺失的部分或文本中的空白词汇,来引导模型自主学习数据的内在表示,这种方法减少了对昂贵标注数据的依赖,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泛化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对齐、融合与表示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模态学习流程。首先,通过对齐确保了不同模态数据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随后,融合策略决定了如何最佳地整合这些信息,以构建更全面的理解;最后,表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学习任务的执行效果。这三个步骤的相互作用和优化,共同推动了多模态学习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人工智能领域中最富有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总之,多模态学习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其目标是深入探索和充分利用多模态数据的丰富信息,为各种机器学习任务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7.1.2 CLIP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是由OpenAI开发的开创性多模态模型,它通过学习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对比关系,实现对两者跨模态理解的突破。CLIP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文本和图像嵌入到一个共同的语义空间中,使得相关的文本描述和图像内容在这个空间中的表示彼此靠近,而不相关的则远离。这种设计使得CLIP模型能够在各种任务上表现出色,如图像分类、图像检索、文本分类等。
。。。。。。

更多技术内容

更多技术内容可参见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书籍。
更多的技术交流和探讨也欢迎加我个人微信chenjinglei66。

总结

此文章有对应的配套新书教材和视频:

【配套新书教材】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陈敬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书特色:《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跟我一起学人工智能)是一本202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敬雷,本书深入探讨了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的技术原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落地。
全书共8章,从大模型技术原理切入,逐步深入大模型训练及微调,还介绍了众多国内外主流大模型。LangChain技术、RAG检索增强生成、多模态大模型等均有深入讲解。对AI Agent智能体,从定义、原理到主流框架也都进行了深入讲解。在企业应用落地方面,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如基于大模型的对话式推荐系统、多模态搜索、NL2SQL数据即席查询、智能客服对话机器人、多模态数字人,以及多模态具身智能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大模型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书适合对大模型、多模态技术及AI Agent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书中内容丰富、系统,既有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示例,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模型技术的前沿发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配套视频】

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书籍本章配套视频 - 第1章 大模型技术原理【陈敬雷】
视频特色: 前沿技术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揭秘 DeepSeek、Sora、GPT-4 等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底层逻辑,详解 Transformer 架构如何突破传统神经网络局限,实现长距离依赖捕捉与跨模态信息融合。
对比编码预训练(BERT)、解码预训练(GPT 系列)及编解码架构(BART、T5)的技术差异,掌握大模型从 “理解” 到 “生成” 的核心逻辑。
实战驱动,掌握大模型开发全流程
提示学习与指令微调:通过 Zero-shot、Few-shot 等案例,演示如何用提示词激活大模型潜能,结合 LoRA 轻量化微调技术,实现广告生成、文本摘要等场景落地(附 ChatGLM3-6B 微调实战代码)。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拆解 PPO 算法原理,通过智谱 AI 等案例,掌握如何用人类偏好优化模型输出,提升对话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智能涌现与 AGI 前瞻,抢占技术高地
解析大模型 “智能涌现” 现象(如上下文学习、思维链推理),理解为何参数规模突破阈值后,模型能实现从 “量变” 到 “质变” 的能力跃升。
前瞻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趋势,探讨多模态模型(如 Sora)如何推动 AI 从 “单一任务” 向 “类人智能” 进化,提前布局未来技术赛道。

上一篇:《GPT多模态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系列一》大模型技术原理 - 大模型技术的起源、思想
下一篇:DeepSeek大模型技术系列五》DeepSeek大模型基础设施全解析:支撑万亿参数模型的幕后英雄

http://www.dtcms.com/a/276382.html

相关文章:

  • 关于数字签名
  • xml映射文件的方式操作mybatis
  • 集合类
  • 【2024CSP-J初赛】阅读程序(1)试题详解
  • python-while循环
  • Raft-领导者选举
  • import 和require的区别
  • python-range函数
  • jxWebUI--数据表
  • Anthropic:从OpenAI分支到AI领域的领军者
  • 连接池深度解析:原理、实现与最佳实践
  • 第六章 公司分析——基础
  • Kubernetes Volume存储卷概念
  • 骁龙8 Gen4前瞻:台积3nm工艺如何平衡性能与发热
  • 信号量核心机制说明及实际应用(结合ArduPilot代码)
  • C++类模版2
  •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提供了一种打败小朋友十万个为什么的捷径
  • 附件1.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道简介
  • 1. JVM介绍和运行流程
  • 计算机毕业设计springboot的零食推荐系统 基于SpringBoot的在线零食商城个性化推荐平台 JavaWeb驱动的智能零食选购与推荐系统
  • HT8313功放入门
  • 【论文阅读】HCCF:Hypergraph Contrastive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 创建uniapp项目引入uni-id用户体系使用beforeRegister钩子创建默认昵称
  • Pandas-数据加载与保存
  • Can201-Introduction to Networking: 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
  • 深入解析 Stack 和 Queue:从原理到实战应用
  • 【读书笔记】从AI到Transformer:LLM技术演进全解析
  • 推荐系统-Random算法
  • jieba 库:中文分词的利器
  • 【Lucene/Elasticsearch】**Query Rewrite**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