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建模如何让金融数字化转型 “轻” 装上
当金融机构还在数字化转型的迷宫里打转——政策红利接不住、技术迭代跟不上、业务重构推不动时,一份切实可用的 "破局指南" 来了!《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白皮书》从转型现状诊断到敏捷方法论创新,从落地路径拆解到工具平台选型,手把手教你用业务建模破解 "转型空转" 难题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洞察
转型势在必行: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投入应用,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搭起 “时代舞台”,重塑了消费者行为,并且拓展了金融业经营场景。同时,政策助力让数字化转型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金融监管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快转型步伐。
转型痛点考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战略与落地分离、业务与技术双轨、投入及产出不匹配等切实痛点。这些痛点导致转型项目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影响金融机构发展。
转型框架指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要基于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数据资产、技术实现及持续推进等整体框架展开。不过,这一过程面临技术驾驭、业务创新、组织变革等多方面挑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有效转型路径
企业架构转型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中国建设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实践表明,企业架构转型能促进 IT 投资与业务变革发展的持续适配,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
1.给传统方法提速: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通过业务建模来搭建业务架构,既能承载企业级的业务需求,又能指导 IT 架构设计。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它不只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个变革过程。但传统的企业架构转型项目,投入大、适配性强、定制化要求高,显得很 “笨重”。所以,引入 “敏捷” 与 “精益” 的概念,能让企业架构转型更轻盈、更高效。
2.明确新企架行动纲领:新企架(NEA)行动纲领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创造价值、迭代规则、全面参与和确保完成。创造价值阶段,以系统生态为核心,从外向内追溯,聚焦基于增量的价值交付;迭代规则阶段,回归根本,设计以 “能用就好” 为目标;全面参与阶段,拉近业务与 IT 的距离,让业务和 IT 一起参与转型的全过程;确保完成阶段,要转变思路,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新企架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步骤:
新企架方法以 “敏捷” 思想为指导,把重点从 “做出全量可用的架构” 转到 “做出符合项目要求的最小可行架构”,强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和裁剪,实现 “精益的架构设计”。它的实施步骤包括定义范围、裁剪架构、能力建模、业务建模,以及指导 IT 设计和开发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企业能实现 “标准化”“结构化” 与 “一体化”。
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实施建议
统一认知转型价值: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能构建企业级视角,应对企业级问题,充实企业级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业务与技术融合,统一业务与 IT 部门的沟通语言,优化协同配合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级管控治理能力的提升和项目资产复用。
选择合适实施方式:企业要依据自身规模、发展阶段、业务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实施方式。可采用试点先行策略,通过试点项目验证方法、制定标准,以点带面推动转型。
打造支撑服务能力:企业需要打造一支具备业务和技术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建立强有力的推动机制和持续的技术支持体系,确保转型项目顺利实施。
业务建模工具平台赋能与行业实践
工具平台赋能转型:
企业架构转型需要工具支持,业务建模工具平台能为业务建模的敏捷创新赋能,让数字化助力企业架构转型。借助工具平台,企业可提高建模效率,提升架构设计质量。
行业实践案例借鉴:
地区性银行通过轻量级业务建模,为分布式核心系统提供需求及设计输入
大型国有银行通过两个试点领域的全量业务建模及 IT 实施,提升业务价值
股份制银行基于战略解析与业务架构开展全行规划。
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引入“敏捷” 和 “精益” 思想,确立新企架行动纲领,实施科学合理的转型建议,借助业务建模工具平台赋能,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数字化转型路上,金融机构应积极拥抱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转型,开启数字化转型 “轻”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