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
AI革命!《自然》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模仿学习到终身进化,未来十年这样走!
原创 Eureka 机器人研习社 2025年06月30日 22:33 上海
顶尖科学家描绘AI如何让机器人真正走进工厂、家庭与复杂世界,并直面安全与伦理挑战。
引言:
想象一下,仓库里的机器人能像熟练工人一样灵活分拣各种包裹;无人机能在狂风中稳定飞行并自主规划路线;家用机器人不仅能打扫卫生,还能理解你的模糊指令并安全地帮忙递送一杯水...这些场景的实现,核心在于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将实验室里的AI模型直接搬到现实世界的机器人上,远比在虚拟空间里下围棋或生成图片要复杂得多。
近日,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德国宇航中心(DL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级机器人研究机构的11位权威专家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联合发表了重磅前瞻文章《A roadmap for AI in robotics》(AI在机器人领域的路线图)。文章不仅回顾了AI赋能机器人的历史成就,更系统性地提出了短期(低垂果实)和长期(核心挑战)的研究路线图,为未来十年AI如何真正解锁机器人的潜力指明了方向。
核心洞察:物理世界是终极挑战场
文章开篇即指出一个关键现实:在物理世界中行动和感知,比在纯数据环境中(如游戏、图像生成)要困难得多、挑战也截然不同。
-
状态空间巨大且复杂: 现实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光线变化、物体移动、风力干扰等),远非游戏规则可比。
-
训练数据稀缺且难获取: 获取真实、多样、标注好的机器人交互数据(如力觉、复杂操作轨迹)成本高昂,尤其是在涉及人机交互的场景下,还面临严格的隐私和伦理限制。
-
安全与可靠性是底线: 机器人一旦出错,后果可能是物理性的伤害或重大损失,容错率极低。模型“幻觉”在机器人领域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AI赋能机器人的两大基石:回顾与现状
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成功的两类主要AI方法:
-
模仿学习(Learning from Demonstration, LfD): 机器人通过观察人类专家演示(动作捕捉)来学习技能(如抓取、飞行控制)。优势在于数据效率高,能快速掌握复杂动作。挑战在于依赖专家演示,且难以泛化到演示之外的情境。新方向包括:向非专家学习、从次优演示中学习、结合主动学习/单次模仿/行为克隆等提高效率。
-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机器人通过“试错”在仿真环境中学习策略(如四足/双足机器人行走、无人机竞速)。优势在于无需预定义精确模型,能发现创新策略。最大挑战在于“仿真到现实鸿沟”(sim-to-real gap)——仿真环境再逼真也无法完全模拟现实物理(如复杂接触力、材料变形)。同时,设计有效的奖励函数本身就很困难。
未来已来:短期研究路线图(“低垂的果实”)
文章提出了未来几年有望取得突破的关键方向:
-
构建更强大、更通用的数据集:
-
覆盖多样化机器人本体(机械臂、腿式、轮式、无人机)、多样化任务(操作、导航、人机交互)和环境(家庭、工厂、户外)。
-
整合现有分散数据集(如多个机械臂操作数据集),创建大规模通用数据集(如RT-X模型所用数据),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
挑战: 人机交互数据获取尤其困难(安全、伦理、复杂性)。
-
-
攻克“仿真到现实”鸿沟(sim-to-real):
-
开发专用算法(如领域随机化、系统辨识、在线自适应)和课程学习(Curriculum Learning),让在仿真中学的策略能无缝迁移到真实机器人。
-
探索利用少量真实数据“校准”仿真器,提升其逼真度。
-
新思路: 反向关注“现实到仿真”(real-to-sim),利用真实数据改进仿真模型。
-
-
融合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方法:
-
将机器人动力学、环境物理的先验知识与控制理论(提供稳定性、安全性保证)与机器学习(处理不确定性、适应变化)结合。
-
优势: 加速学习、提高鲁棒性、增强安全性、提供可解释性基础。
-
应用例: 优化抓取(先用深度学习初筛,再用模型算法精调)、保证强化学习轨迹稳定性。
-
-
拥抱大型生成模型(LLMs & LVMs):
-
LLMs赋能人机交互: 让普通人能用自然语言直观地指挥机器人(“把那个红色的盒子拿给我”)。
-
大型视觉模型(LVMs)赋能感知: 专门为机器人导航等任务训练视觉模型,理解场景上下文,预测机器人移动中将看到什么。
-
语言-视觉-动作模型(LVAMs)是前沿: 如RT-2模型,将视觉、语言理解和机器人动作生成统一起来,像LLM生成文本一样生成动作序列。这是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一步,但如何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确保行动逻辑与可行性是核心挑战。
-
星辰大海:长期研究路线图(核心挑战)
-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让机器人像生物一样,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学习新知识、新任务,而非依赖一次性训练。
-
巨大挑战: 如何保证学习新知识时不遗忘旧技能?如何管理有限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选择性遗忘”)?如何测试和认证一个能力不断进化的系统?硬件升级后(如更换夹具)如何自动迁移知识?这需要借鉴神经科学和发育心理学。
-
-
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 让机器人能将在一个任务/环境/本体上学到的技能,高效迁移到新的任务/环境/本体上(图2)。
-
核心三问: 迁移什么知识?如何迁移(利用旧知识,填补新空白)?何时迁移(判断任务/环境是否足够相似)?
-
-
安全探索(Safe Exploration): 在现实世界的高维、部分可观测状态空间中,如何让机器人进行有效且对自身及环境都安全的探索?这对于终身学习和适应未知环境至关重要。
-
安全、伦理与可持续性:
-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机器人决策过程必须可理解、可追溯,这是建立信任、划分责任、防止误用的基石。当前黑盒深度学习模型难以满足要求。
-
防止偏见与保护隐私: 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必须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
可持续设计: 推动节能计算、算法与数据的可重用性、可生物降解硬件,使机器人技术本身成为绿色解决方案(如自动化电池回收、太阳能板安装)。
-
结语:协作与效率是关键
文章展望,未来十年将是AI机器人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期。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技术突破:
-
人机协作模式需革新: 未来机器人应能通过领域专家(非机器人专家)提供的少量、直观、精准的指导,结合自身先验知识,快速学习新任务,降低部署门槛。
-
AI与数据需“稀疏高效”利用: 面对高分辨率传感数据(如电子皮肤),需发展“近传感计算”等硬件软件协同设计,优化数据处理流程。
这份由全球顶尖专家共同绘制的路线图,不仅点燃了我们对更智能、更通用机器人的期待,也清醒地指出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技术高墙与伦理深壑。攻克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通力合作。当AI真正学会在物理世界中稳健、安全、持续地学习和行动时,机器人革命的浪潮才将真正席卷而来。
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18-000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