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华为交换机堆叠与集群技术深度解析附带脚本

一、引言

在企业园区网、数据中心等网络场景中,为了提升网络的可靠性、扩展性和管理效率,华为交换机提供了堆叠(Stack)和集群(CSS,Cluster Switch System )技术。这两种技术能够将多台物理交换机逻辑上整合为单一的虚拟设备,简化网络运维,增强网络性能。本文将深入解析华为堆叠与集群技术的优势、核心概念,并结合实际配置示例,带你掌握其部署要点,同时详细探讨堆叠的动态变化(成员退出、加入、合并、分裂 )及相关保障机制(MAD 检测 ),对比传统 CSS 与 CSS2 技术差异。

二、堆叠与集群技术概述

(一)核心概念

  1. 堆叠(Stack)

    • 定义:将多台同型号交换机通过专用堆叠线缆或以太网业务口连接,逻辑上虚拟化为一台 “交换机”。所有成员交换机共享统一的管理 IP、配置文件和转发平面,对外呈现为单一网络节点。
    • 典型场景:接入层环形堆叠组网(如 3 台交换机组成环形堆叠,提升冗余能力 )。
  2. 集群(CSS)

    • 定义:主要用于中高端框式交换机,通过集群卡或业务板卡的集群端口连接,将两台框式交换机虚拟为单一逻辑设备。相较于堆叠,集群支持更大的设备容量和更灵活的拓扑,常用于核心层、汇聚层高可靠性场景。
    • 典型场景:双机集群(2 台交换机通过多对业务口连接,增强带宽与冗余 )。

(二)技术优势

 

三、堆叠技术深度解析

(一)关键参数与概念

  1. 堆叠 ID(Stack ID)

    • 每台堆叠成员交换机的唯一标识(如 0、1、2 ),用于区分堆叠内的不同设备。
  2. 堆叠优先级(Stack Priority)

    • 取值范围 0 - 255(数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用于竞争堆叠主设备角色。
    • 规则:优先级高的设备优先成为主交换机;优先级相同时,mac地址小的设备竞争胜出。
  3. 堆叠拓扑与连接方式

    • 环形堆叠:成员交换机通过环形链路连接,具备链路冗余能力,某条堆叠链路故障时,自动切换为链形继续工作。
    • 链形堆叠:成员交换机按线性串联,部署简单,但冗余能力弱于环形(需依赖设备自身冗余 )。

(二)堆叠系统建立过程

  1. 初始化阶段:交换机启动后,自动检测堆叠线缆连接,识别邻居设备。
  2. 过程角色选举:① 运行状态比较,已经运行的交换机比处于启动状态的交换机优先竞争为交换机。堆叠主交换机选举超时时间为20s,堆叠成员交换机上电或重启时,由于不同成员交换机所需的启动时间可能差异较大,因此不是所有成员交换机都有机会参与主交换机的第一次选举。② 堆叠优先级高的交换机优先竞争为主交换机。③堆叠优先级相同时,MAC地址小的交换机优先竞争为主交换机。
  3. 角色:
    • 主交换机(Master):负责管理整个堆叠系统,处理配置、协议协商等核心任务。
    • 备交换机(Standby):同步主交换机配置,主故障时自动升级为主,保障业务不中断。
    • 从交换机(Slave):执行主交换机下发的转发任务,无独立控制平面。
  4. 统一配置:主交换机将配置同步给备、从交换机,整个堆叠系统对外呈现为单一设备。

(三)堆叠动态变化处理

1. 堆叠成员退出
  • 场景:堆叠成员交换机因故障(如电源、主板故障 )或手动移除(维护场景 )退出堆叠。
  • 处理机制
    • 若退出的是从交换机:主交换机自动重新分配资源,业务无明显中断(转发平面快速收敛 )。
    • 若退出的是备交换机:原主交换机检测到备故障后,会重新选举新的备交换机(通常是优先级次高或 mac地址次小的成员 ),期间业务转发不受影响,但配置同步可能有短暂延迟。
    • 若退出的是主交换机:备交换机立即升级为主,接管整个堆叠系统,实现 “0” 业务中断切换(依赖配置预同步机制 )。
2. 堆叠成员加入
  • 场景:新增交换机加入已有的堆叠系统(如网络扩容、替换故障设备 )。
  • 处理机制
    1. 新成员启动后,自动检测堆叠线缆连接,向现有堆叠系统发送加入请求。
    2. 主交换机验证新成员的型号、软件版本兼容性,若符合要求,将其纳入堆叠,分配 Stack ID(通常是当前最大 ID + 1 ),并同步配置。
    3. 新成员成为从交换机,参与业务转发,整个过程对现有业务影响极小(仅需短暂的拓扑收敛时间 )。
3. 堆叠合并
  • 场景:两个独立的堆叠系统因物理连接(如堆叠线缆误连 )或人为操作(如网络规划调整 )发生合并。
  • 处理机制
    1. 两个堆叠系统的主交换机通过堆叠链路交换信息,比较优先级→Stack ID,优先级高的主交换机保留主角色,另一堆叠系统的主交换机降级为备或从。
    2. 合并后的堆叠系统重新统一配置、分配资源,需确保两个原堆叠系统的配置兼容(若存在冲突,以保留主交换机的配置为准,或提前通过stack merge check命令检测冲突 )。
4. 堆叠分裂
  • 场景:因堆叠链路故障(如线缆断开、光模块故障 ),原本单一的堆叠系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 “子堆叠”。若不加以控制,多个子堆叠可能因配置冲突导致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重复、MAC 地址冲突 )。
  • 解决机制:MAD 检测(Multi - Active Detection )
    • 原理:通过额外的检测链路(如管理网口、业务口 )或协议(如 BFD、LACP ),检测堆叠分裂事件,确保只有一个子堆叠保留 “激活” 状态,其他子堆叠自动进入 “隔离” 状态,避免网络冲突。
    • 技术细节
      • 检测方式
        • BFD MAD:在堆叠成员间建立 BFD 会话,通过独立链路(如管理 VLAN )发送检测报文。堆叠分裂后,BFD 会话中断,触发子堆叠竞争,优先级高的子堆叠保留激活,其他隔离。
        • LACP MAD:利用 LACP 协议,将堆叠系统的业务链路配置为 LACP 聚合组,堆叠分裂后,多个子堆叠会向对端设备发送 LACP 报文,对端设备根据配置(如最大活动端口数 )选择保留一个子堆叠的链路,其他子堆叠链路被置为 Down,实现隔离。
        • gratuitous ARP MAD:堆叠系统周期性发送 gratuitous ARP 报文,分裂后多个子堆叠发送的 ARP 报文会因冲突被检测到,触发激活 / 隔离逻辑。
      • 隔离机制:进入隔离状态的子堆叠会关闭除检测链路外的所有业务端口,避免发送冲突的网络流量,同时保留管理端口用于故障排查。
      • 恢复流程:修复堆叠链路后,手动或自动(部分场景支持 )将隔离的子堆叠重新加入原堆叠系统,主交换机同步配置,恢复正常业务。

(四)堆叠配置示例(环形堆叠场景)

场景说明

3 台交换机(SW1、SW2、SW3 )组成环形堆叠,角色为主(SW1,Stack ID 0 ,优先级 200 )、备(SW2,Stack ID 1 ,优先级 100 )、从(SW3,Stack ID 2 ,优先级 100 ),通过 GE 接口互联。

配置脚本

SW1 配置

[SW1] stack slot 0 priority 200  
[SW1]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1-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3 enable
[SW1]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1-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4 enable

SW2 配置

[SW2] stack slot 0 renumber 1  
[SW2]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2-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4 enable
[SW2]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2-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3 enable

SW3 配置

[SW3] stack slot 0 renumber 2  
[SW3] interface stack-port 0/1
[SW3-stack-port0/1]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2 enable
[SW3] interface stack-port 0/2
[SW3-stack-port0/2] por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1 enable

验证命令

display stack  // 查看堆叠状态,确认主、备、从角色及拓扑

四、集群技术深度解析

(一)关键参数与概念

  1. 集群 ID(CSS ID)
    • 集群系统的唯一标识(如 1、2 ),用于区分不同集群。多集群部署时,需确保 ID 唯一。
  2. 集群优先级(CSS Priority)
    • 取值范围 0 - 255(数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决定主交换机竞争结果。
  3. 集群模式(CSS Mode)
    • lpu模式(Line Processing Unit,业务板卡集群 ),指定集群连接依赖的硬件类型(业务板或集群卡 )。

(二)集群系统建立过程

  1. 物理连接:通过业务板卡的集群端口(如 XGE 接口 )连接多台交换机,形成集群链路。
  2. 角色选举:依据优先级→集群 ID竞争主、备角色(类似堆叠,但集群通常为双机 )。
  3. 使能集群:执行css enable激活集群功能,设备重启后虚拟为单一逻辑设备。

(三)集群配置示例(双机集群场景)

场景说明

2 台交换机(SW1、SW2 )通过业务板 XGE 接口组建集群,SW1 为 ID 1(优先级 100 ),SW2 为 ID 2(优先级 10 ),提升核心层带宽与可靠性。

配置脚本

SW1 配置

[SW1] set css mode lpu  // 集群模式为业务板卡
[SW1] set css id 1     
[SW1] set css priority 100  
[SW1] interface css-port 1
[SW1-css-port1] port interface xgigabitethernet 1/0/1 to xgigabitethernet 1/0/2 enable
[SW1-css-port1] quit
[SW1] interface css-port 2
[SW1-css-port2] port interface xgigabitethernet 2/0/1 to xgigabitethernet 2/0/2 enable
[SW1-css-port2] quit
[SW1] css enable 
Warning: The CSS configuration will take effect only after the system is rebooted. Reboot now? [Y/N]:y

SW2 配置

[SW2] set css mode lpu  
[SW2] set css id 2      
[SW2] set css priority 10  
[SW2] css enable        
Warning: The CSS configuration will take effect only after the system is rebooted. Reboot now? [Y/N]:y

验证命令

display css status  // 查看集群状态,确认主备角色、链路状态

(四)传统 CSS 与 CSS2 技术对比

对比维度传统 CSSCSS2
适用设备早期中高端交换机(如 S7700 老款 )新一代中高端交换机(如 S12700 系列 )
集群规模最大支持 2 台设备支持更多成员(部分场景可达 8 台 )
连接灵活性依赖专用集群卡支持业务板卡直连,减少硬件依赖
带宽能力单集群链路带宽有限(如 40G )支持更高带宽聚合(如 200G、400G )
故障恢复速度依赖传统协议协商,收敛稍慢优化快速收敛算法,故障切换更迅速
MAD 检测集成度需手动配置 BFD/LACP 等检测内置更智能的 MAD 检测,支持自动识别

五、总结与实践建议

华为堆叠与集群技术通过虚拟化为单一逻辑设备,解决了传统多设备组网的管理复杂、带宽受限、可靠性低等问题。实践中建议:

  1. 接入层:采用环形堆叠,提升端口密度与冗余能力,简化接入终端管理。利用 MAD 检测机制,预防堆叠分裂导致的网络故障。
  2. 核心层:部署双机集群(CSS2 优先 ),结合 M - LAG 实现链路冗余,保障业务 7×24 小时运行。关注传统 CSS 与 CSS2 的差异,按需选择技术方案。
  3. 配置验证:部署后通过display stack(堆叠 )、display css status(集群 )确认角色与链路状态,通过display mad status查看 MAD 检测状态,确保虚拟系统正常运行。

掌握堆叠与集群技术,让你的网络架构更简洁、更可靠、更高效!后续将分享更多华为数通技术实践,欢迎持续关注~

:实际部署中需严格匹配设备型号、软件版本对堆叠 / 集群的支持,部分老款设备可能存在功能差异。配置前建议通过华为官方文档或display support information确认兼容性。

http://www.dtcms.com/a/263845.html

相关文章:

  • Golang的并发编程实践总结
  • 【pathlib 】Python pathlib 库教程
  • 成都芯谷金融中心文化科技园:打造区域科技活力
  • nginx配置websocket
  • 用java,把12.25.pdf从最后一个点分割,得到pdf
  • Elastic 构建 Elastic Cloud Serverless 的历程
  • CertiK《Hack3d: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Web3.0安全报告》(附报告全文链接)
  • 61、【OS】【Nuttx】【构建】向量表
  • Redis-7.4.3-Windows-x64下载安装使用
  • 浅谈Docker Kicks in的应用
  • ‌Webpack打包流程
  • 为什么时序数据库IoTDB选择Java作为开发语言
  • Milvus docker-compose 部署
  • t检验​、​z检验、χ²检验中的P值
  • Vue3 使用 i18n 实现国际化完整指南
  • 浏览器F12开发者工具的使用
  • 大模型MCP技术之一句话安装Hadoop
  • DML-2-更新和删除
  • Python 数据分析:numpy,抽提,整数数组索引与基本索引扩展(元组传参)。听故事学知识点怎么这么容易?
  • JavaWeb笔记02
  • hello算法_C++_ 最差、最佳、平均时间复杂度
  • Spring事务传播行为?失效情况?(详解)
  • 设计模式精讲 Day 20: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 imx6ull芯片中断机制6.24-6.25
  • Python中字符串isalpha()函数详解
  • 设计模式-责任链, 责任链+ 模板方法模式相结合
  • 抽奖概率-数值练习题
  • AR衍射光波导设计遇瓶颈,OAS 光学软件来破局
  • 【Golang面试题】Go结构体的特点,与其它语言的区别
  • 学习昇腾开发的第11天--主要接口调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