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国产化:构建自主创新生态,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随着全球产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建立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国家制造业竞争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
市场倒逼与政策护航,国产化进程双轮驱动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将达3390亿元,其中研发设计类软件增速最快。尤其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制造等领域,企业对仿真测试、智能控制等工具的需求激增。例如,特斯拉通过工业软件优化生产线,电池组装效率提升30%,而国内某家电企业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生产周期缩短20%。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为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开辟广阔赛道。
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政策层面,工信部印发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为工业软件国产化注入了强大动力。该指南明确指出:到2027年,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任务。这一目标不仅彰显了国家推动工业软件国产化的坚定决心,也为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生态培育与精准扶持,打造创新沃土
在中央政策框架下,地方政府正探索差异化扶持路径。广东省推出的全链条生态扶持政策:对采购国产工业软件的制造业企业,按合同金额给予高比例财政补贴,覆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运维服务等全周期场景。这种"需求端激励+供给端培育"的双向发力模式,既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又倒逼国产软件迭代升级。
大腾智能作为国内领先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提供商,其自主研发的大腾智能CAD已开启试用,3D协同平台与PDM系统形成解决方案矩阵,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同时,大腾智能加大三维几何建模引擎等底层技术研发,形成"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
工业软件国产化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产业思维的重构。未来,需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场景培育技术优势,以制度创新激活创新生态,最终构建起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的工业软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