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数据结构实验10.1:内部排序的基本运算

文章目录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内容
      • 1. 数据生成与初始化
      • 2. 排序算法实现
        • (1)直接插入排序
        • (2)二分插入排序
        • (3)希尔排序
        • (4)冒泡排序
        • (5)快速排序
        • (6)简单选择排序
        • (7)堆排序
        • (8)二路归并排序
      • 3. 统计与输出
  • 三,实验要求
      • (1)实验步骤与要求
      • (2)注意事项
  • 四、数据结构设计
  • 五,示例代码
    • 10-1.cpp源代码
  • 六,操作步骤
  • 七,运行结果


一,实验目的

  1. 深入理解排序原理: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稳定性等特性,明确不同排序算法的适用场景。
  2. 熟练实现经典算法:通过编码实现直接插入、二分插入、希尔、冒泡、快速、简单选择、堆、二路归并等8种排序算法,加深对算法逻辑的理解。
  3. 提升算法应用能力:运用排序算法解决实际数据处理问题,通过统计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量化分析算法效率,增强算法优化思维。

二,实验内容

1. 数据生成与初始化

  • 使用随机数函数 rand() 生成范围在 [1, MAXNUM-1] 的随机整数序列(MAXNUM 设为100),确保序列长度可由用户指定(1~99)。
  • 示例序列(假设长度为8):[49, 38, 65, 97, 76, 13, 27, 49]

2. 排序算法实现

(1)直接插入排序
  • 思想: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将当前元素插入到已排序子序列的合适位置,通过顺序比较和移动实现。
  • 稳定性:稳定。
(2)二分插入排序
  • 优化:利用二分查找确定插入位置,减少比较次数,移动次数与直接插入相同。
  • 稳定性:稳定。
(3)希尔排序
  • 思想:按增量序列分组,对每组进行直接插入排序,逐步缩小增量至1。
  • 增量序列5, 3, 1(示例)。
  • 稳定性:不稳定。
(4)冒泡排序
  • 思想:相邻元素比较,逆序时交换,每趟将最大元素“冒泡”到末尾。
  • 优化:设置标记change,若某趟无交换则提前终止。
  • 稳定性:稳定。
(5)快速排序
  • 思想:选择基准值,通过分区操作将序列分为两部分,递归排序。
  • 分区策略:Hoare法(左右指针交替移动)。
  • 稳定性:不稳定。
(6)简单选择排序
  • 思想:每趟选择未排序部分的最小元素,与当前位置交换。
  • 稳定性:不稳定(相同元素相对顺序可能改变)。
(7)堆排序
  • 思想:构建大顶堆,每次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调整堆结构。
  • 步骤:建堆 → 交换堆顶与末尾 → 调整堆。
  • 稳定性:不稳定。
(8)二路归并排序
  • 思想:递归分割序列,合并两个有序子序列。
  • 辅助空间:需要额外数组存储临时合并结果。
  • 稳定性:稳定。

3. 统计与输出

  • 比较次数(cp):记录关键字比较操作的总次数。
  • 移动次数(mv):记录元素赋值操作的总次数(如交换、插入等)。
  • 输出内容
    • 原始序列与排序后序列;
    • 各算法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
    • 算法效率对比表格。

三,实验要求

(1)实验步骤与要求

  1. 代码补全

    • 参照提供的参考程序,补全各算法中缺失的代码(如循环条件、指针移动逻辑等),确保算法逻辑正确。
    • 示例补全点
      • 快速排序分区函数中左右指针的移动条件(j--/i++);
      • 冒泡排序的交换标记change初始化与更新。
  2. 调试与测试

    • 测试用例
      • 随机序列(如长度10、50、99);
      • 特殊序列(正序、逆序、重复元素多的序列)。
    • 调试要点
      • 确保随机数生成正确,无越界访问;
      • 验证各算法排序结果是否正确,统计计数器(cpmv)是否准确。
  3. 数据记录与分析

    • 表格示例
排序算法比较次数(cp)移动次数(mv)耗时(ms)稳定性
直接插入排序352812稳定
快速排序22155不稳定
  • 分析方向
    • 比较次数与序列初始有序度的关系(如冒泡排序在正序时比较次数最少);
    • 移动次数与算法特性的关联(如归并排序移动次数较多但比较次数稳定);
    • 稳定性对特定场景的影响(如稳定排序适用于多关键字排序)。

(2)注意事项

  • 空间复杂度:归并排序需要额外空间(O(n)),其他算法多为原地排序(O(1),除堆排序的辅助空间)。
  • 时间复杂度对比
    • 最优/平均情况:快速排序、归并排序(O(n log n));
    • 最坏情况:直接插入、冒泡、简单选择(O(n²))。
  • 代码规范:添加必要注释,确保变量命名清晰(如cp为comparison count,mv为movement count)。

四、数据结构设计

#define MAXNUM 100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义关键字类型为整型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 关键字项int 		other;				// 其他数据项
}ElemType;						// 元素类型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r[MAXNUM+1];  // r[0]闲置或用作哨兵int 			length;			// 待排序元素个数
} SqList;							// 顺序表类型

五,示例代码

10-1.cpp源代码

#define MAXNUM 10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time.h>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struct {			// 定义元素的结构类型KeyType  key;	int      other;
} ElemType;typedef struct {			// 定义排序表结构类型ElemType r[MAXNUM+1];int length;
} SqList;//(1)创建随机数排序表
void CreatList(SqList &L) {int i;do {printf("  输入排序表长度(1-%d)==>", MAXNUM-1);scanf("%d", &L.length);} while(L.length<1 || L.length>MAXNUM-1);srand((unsigned)time(NULL));for(i=1; i<=L.length; i++) 			// 随机产生排序表L.r[i].key = 1 + rand()%(MAXNUM-1);
}// (2)直接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SqList &L, int &cp, int &mv) {int i, j;for(i=2; i<=L.length; i++) {cp++;if (L.r[i].key < L.r[i-1].key) {L.r[0] = L.r[i]; mv++;for(j=i-1; L.r[0].key < L.r[j].key; j--) {L.r[j+1] = L.r[j]; cp++; mv++;}cp++; L.r[j+1] = L.r[0]; mv++;}//if}
}// (3)折半插入排序
void BinSort(SqList &L, int &cp, int &mv)  {int i, j, low, high, mid;for(i=2; i<=L.length; i++) {L.r[0] = L.r[i]; mv++;low = 1; high = i-1;while(low <= high) {		// 定位插入点mid = (low + high)/2;  cp++;if (L.r[0].key < L.r[mid].key) high = mid-1;else low = mid+1;}for(j=i-1; j>=high+1; j--) {	L.r[j+1] = L.r[j]; mv++;}L.r[high+1] = L.r[0]; mv++;}
}// (4)希尔排序
void ShellInsert(SqList &L, int dk, int &cp, int &mv)  {//对顺序表L作一趟希尔排序int i, j;for(i=dk+1; i<=L.length; i++) {cp++;if(L.r[i].key < L.r[i-dk].key) {		//需将L.r[i]插入有序增量子表mv++;L.r[0] = L.r[i];  			//L.r[i]暂存入L.r[0]for(j=i-dk; j>0 && L.r[0].key < L.r[j].key; j-=dk) {   L.r[j+dk] = L.r[j]; 		//寻找插入位置时记录后移cp++; mv++;}cp++; mv++; L.r[j+dk] = L.r[0];    //插入}//if}//for
} //ShellInsertSortvoid ShellSort(SqList &L, int &cp, int &mv)  {//按增量序列5,3,1进行希尔排序ShellInsert(L, 5, cp, mv);     //一趟增量为5的希尔排序ShellInsert(L, 3, cp, mv);     //二趟增量为3的希尔排序ShellInsert(L, 1, cp, mv);     //三趟增量为1的希尔排序
} //ShellInsertSort//(5)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SqList &L, int &cp, int &mv)  {int i, j, change;for(i = 1, change = TRUE; i < L.length && change; i++) {change = FALSE;for(j = 1;  j < L.length - i + 1;  ++j) {	cp++;if (L.r[j].key > L.r[j+1].key) {L.r[0] = L.r[j];    L.r[j] = L.r[j+1]; L.r[j+1] = L.r[0];  change = TRUE; mv += 3;}//if} //for         }//for
} // BubbleSort//(6)快速排序
int Partition(SqList &L, int low, int high, int &cp, int &mv) {int i, j;KeyType pivotkey;L.r[0] = L.r[low]; mv++; pivotkey = L.r[0].key; i = low; j = high;while (i < j) {while (i < j && L.r[j].key >= pivotkey) {j--; cp++;}if(i < j)  cp++;L.r[i] = L.r[j]; mv++;while (i < j && L.r[i].key <= pivotkey) {i++; cp++;}if(i < j)  cp++;L.r[j] = L.r[i]; mv++;}L.r[i] = L.r[0]; mv++;return i;
}//Partitionvoid QSort(SqList &L, int low, int high, int &cp, int &mv)  {//对L.r[low]~L.r[high]的元素进行快速排序int pivotloc;if (low < high) { pivotloc = Partition(L, low, high, cp, mv);    //一趟划分QSort(L, low, pivotloc-1, cp, mv);QSort(L, pivotloc+1, high, cp, mv);}//if
} //QSort//(7)简单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SqList &L, int &cp, int &mv)  {//对顺序表作简单选择排序int i, j, k;				// j保存剩余元素中最小值元素的下标for(i=1; i<L.length; i++) {for(k=i, j=i; k<=L.length; k++) {cp++;if(L.r[k].key < L.r[j].key)    j = k;}if (j != i)  {L.r[0] = L.r[i]; L.r[i] = L.r[j]; L.r[j] = L.r[0]; mv += 3;} } //for          
} // SelectSort//(8)堆排序
void HeapAdjust(SqList &H, int s, int m, int &cp, int &mv) {// H.r[s .. m]中除H.r[s].key外均满足堆的定义// 调整H.r[s]的关键字,使H.r[s .. m]成为一个大顶堆int j;H.r[0] = H.r[s];  mv++;for(j=2*s; j<=m; j*=2) {      //沿key较大的孩子结点向下筛选if(j<m && H.r[j].key < H.r[j+1].key) ++j; //j为key较大的记录的下标        if(j<m)  cp++;cp++;  if(H.r[0].key >= H.r[j].key)  break; H.r[s] = H.r[j];    //较大的孩子结点值换到父结点位置mv++;s = j;}H.r[s] = H.r[0]; mv++;    //H.r[0]应插入的位置在s处
} // HeapAdjustvoid HeapSort(SqList &H, int &cp, int &mv) {  //对顺序表H进行堆排序int i;for(i=H.length/2; i>0; --i)        // 把H建成大顶堆HeapAdjust(H, i, H.length, cp, mv);for(i=H.length; i>1; --i) {H.r[0] = H.r[1]; H.r[1] = H.r[i]; H.r[i] = H.r[0]; mv += 3;//堆顶记录和当前未排子序列中最后一个记录相交换HeapAdjust(H, 1, i-1, cp, mv); //将H.r[1 .. i - 1] 重新调整为大顶堆 }
}// HeapSort //(9)二路归并排序
void Merge(SqList &L, SqList &temp, int i, int m, int n, int &cp, int &mv) 
{	// 引入辅助空间tempint b = i, j, k;for(j = m+1, k = 1; i <= m && j <= n; ++k) {if (L.r[i].key < L.r[j].key) temp.r[k] = L.r[i++];else temp.r[k] = L.r[j++];cp++; mv++;}for (; i <= m; ) {temp.r[k++] = L.r[i++]; mv++;}for (; j <= n; ) {temp.r[k++] = L.r[j++]; mv++;}for(i = b, k = 1; i <= n; )  {L.r[i++] = temp.r[k++]; mv++;}
} // Mergevoid MergeSort(SqList &L, SqList &temp, int s, int t, int &cp, int &mv)  {//归并排序int m;if (s < t) {m = (s + t)/2;MergeSort(L, temp, s, m, cp, mv);MergeSort(L, temp, m+1, t, cp, mv);Merge(L, temp, s, m, t, cp, mv);   //合并L.r[s]~L.r[m]与L.r[m+1]~L.r[t]}//if
} // MergeSort//(10)输出排序表
void OutputList(SqList L)  {int i;for(i=1; i<=L.length; i++)printf("%3d", L.r[i].key);printf("\n");
}int main() {SqList LL, L;		//LL为待排序表,L为排序表SqList temp;		//二路归并算法中所使用的临时顺序表int cp, mv;		//cp记录元素关键字比较次数,mv记录元素移动次数printf("(1)创建随机数排序表......\n");CreatList(LL);		//待排序序列保存在LL表中printf("  排序表输出:");OutputList(LL);getchar();printf("(2)直接插入排序......\n");L = LL; cp = mv = 0;Insert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3)折半插入排序......\n");L = LL; cp = mv = 0;Bin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4)希尔排序......\n");L = LL; cp = mv = 0;Shell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5)冒泡排序......\n");L = LL; cp = mv = 0;Bubble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6)快速排序......\n");L = LL; cp = mv = 0;QSort(L, 1, L.length,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7)简单选择排序......\n");L = LL; cp = mv = 0;Select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8)堆排序......\n");L = LL; cp = mv = 0;HeapSort(L,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getchar();printf("(9)二路归并排序......\n");L = LL; cp = mv = 0;MergeSort(L, temp, 1, L.length, cp, mv);printf("  排序结果:");OutputList(L);printf("  排序效率:比较次数%d,移动次数%d。\n", cp, mv);return 0;
}

六,操作步骤

1,双击Visual Studio程序快捷图标,启动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之前创建过项目的话,直接打开即可,这里选择【创建新项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单击选择【空项目】——单击【下一步】按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编辑好项目的名称和存放路径,然后单击【创建】按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创建C++程序文件,右击【源文件】——选择【添加】——【新建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输入项目名称9-3.cpp,单击【添加】按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编写代码,单击运行按钮,运行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运行结果

1,实验要求的测试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编写代码测试测试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关文章:

  • 算法-数对的使用
  • 【数据结构篇】排序1(插入排序与选择排序)
  • Vue百日学习计划Day33-35天详细计划-Gemini版
  • java中如何优雅处理多租户系统的查询?
  • 嵌入式学习的第二十三天-数据结构-树+哈希表+内核链表
  • Linux项目部署全攻略:从环境搭建到前后端部署实战
  • Python实现的在线词典学习工具
  • Axure设计数字乡村可视化大屏:构建乡村数据全景图
  • prisma连接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并简单使用
  • 【TTS回顾】深度剖析 TTS 合成效果的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价
  • 【D1,2】 贪心算法刷题
  • 《AI革命重塑未来五年:医疗诊断精准度翻倍、自动驾驶事故锐减90%,全球科技版图加速变革》
  • Go 语言 vs C+Lua(Skynet)游戏服务器方案对比分析
  • 睿抗足球机器人
  • 国产 iPaaS 与国外 iPaaS 产品相比如何?以谷云科技为例
  • Scala与Spark:原理、实践与技术全景详解
  • 服务端安全测试:OWASP ZAP使用
  • 计算机网络(2)——应用层(上)
  • 智象科技:自动化模块驱动IT运维效能升级
  • C语言:在操作系统中,链表有什么应用?
  • 探月工程鹊桥二号中继星取得阶段性进展
  • A股午后回暖,三大股指涨跌互现:港口板块重新走强,两市成交近1.1万亿元
  • 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3亿人
  • 浙江美术馆馆长人民日报撰文:打开更辽阔的审美场域
  • 上百家单位展示AI+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上海教育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