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2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
2.进程
平壤之战: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降,回民将领左宝贵以身殉职
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坚持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除聂士成率军抵抗,其余一触即溃,旅顺大屠杀,北洋门户洞开
威海卫战役:刘步蟾、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
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派领事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机器得进口,产品免征杂税;日本暂占威海卫。
4.影响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经济命脉为列强控制;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扶清灭洋”;赵三多–山东
2.1900年八国联军(英、日、美、俄、德、法、意、奥匈帝国)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
3.《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4.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天演论》: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发展: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
4.百日维新:1898.6.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变法持续103天,也称“百日维新”
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
5.变法失败,杀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评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场进步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但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