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视频编解码学习10之成像技术原理

一、空中有各种方向的光,每个地方都有光线交叉,为什么大部分不能形成像?

这是一个光学中的基本问题,涉及成像原理光的传播规律。虽然空中到处都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光线不能形成清晰的像,原因如下:


🌟 原因总结:

1. 没有经过聚焦(汇聚)

成像的关键是光线必须有序地汇聚在一点(或一组点)上。比如在凸透镜、摄像机或人眼中,来自物体某一点的光线被透镜聚焦到感光面(如视网膜或相机传感器)上的某一点,这才形成像。

而在空中,大部分光线是杂乱无章地交叉传播,它们没有经过透镜或成像系统的控制,无法有序汇聚到一点,所以不会成像。


2. 需要特定的接收面才能成像

即使有一些光线能自然交汇成像,也需要一个屏幕或感光面(如眼睛、胶片、传感器)来“捕捉”这个像。空气中没有这种载体,所以即便形成像,人也看不到。


3. 成像需要方向信息的保持

光从一个点出发的所有方向信息,必须被保留下来并正确再现,才能形成清晰像。而在普通的光线交叉中,这些信息早就被打乱了。例如你看一个物体时,每个点的光进入你眼中的方向是确定的,而不是混合了其他点来的光。


4. 光的叠加会造成模糊

不同方向的光线在空间中交叉时,相互叠加,但没有一个机制(如透镜)去区分哪条光线来自物体的哪个部分。这种叠加造成的是杂乱和模糊的光照,不是清晰的图像。


📌 类比:

就像一张照片需要照相机聚焦后拍下来一样,自然界中的光也需要光学系统去整理和重构方向信息,否则你只会看到一团亮光,而不是具体的图像。

二、就算是随机的,也有概率形成有序汇聚吧,为什么基本上看不见不存在的物体?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信息论、光学概率和感知原理。你说得没错——在理论上,随机光线确实有极小的概率“刚好”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看起来像某个物体的图像。但在现实中,我们几乎从不看到不存在的物体的图像,原因如下:


✅ 为什么随机光线几乎不会形成清晰图像?

1. 高维空间中的极小概率事件

  • 形成一个像,意味着无数条来自物体表面不同点的光线,要以正确的方向和强度同时到达观察者(或屏幕)上正确的点

  • 这种匹配是一个高维的精细排列组合问题,在几乎无限的可能中,只有极少数组合能形成某个清晰图像。

  • 所以在随机状态下形成清晰图像的概率几乎为零,就像随机敲键盘几乎不可能打出《红楼梦》。


2. 人眼和成像系统的分辨率限制

  • 即使某一瞬间有光线“凑巧”排列成某个图像,持续时间极短且信号极弱

  • 人眼和相机都有“感光噪声门槛”,太微弱、太瞬间的图像根本无法识别。

  • 而且这些“随机像”往往是不稳定的、模糊的,难以区分是否是一个“真实物体”。


3. 物理规律让光不会随机分布

  • 光在自然界的传播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由物理规律决定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

  • 所以大多数时候,光线是有明确来源的(如太阳、灯、物体表面),不会像“理想随机模型”那样混乱叠加。


4. 熵与信息:图像=低熵事件

  • 一张图像意味着高度结构化的信息(低熵)。

  • 随机光线场是高熵的,缺乏结构。

  • 从高熵中“随机产生”低熵结构(即图像)的几率,本质上是信息论中极低概率的事件


🎯 类比说明:

  • 就像你在沙滩上撒沙子,不可能“随机”撒出一幅《蒙娜丽莎》。

  • 同样,从各个方向乱飞的光线,极少能“刚好”排列成一个像


🌌 例外:全息图和噪声图像中的“类图像”

  • 有些特殊系统(如全息干涉图)可以在干涉图样中复原物体像。

  • 还有一种叫做视觉错觉或 pareidolia 的现象,人脑会在随机图案中“看出”图像(如云像人脸),但那不是光线真的形成了一个像,而是大脑的主观解释


总结一下:

虽然理论上随机光线可以组成图像,但因为概率极低、缺乏结构、难以感知,我们几乎从不“看见”凭空出现的物体像。

简单理解:随机敲打键盘或许能敲出“红楼梦”三个字,但敲不出整部《红楼梦》。自然界中的有像的物体,也是高度复杂的有序组合,随机出来的概率为零。而且,自然界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有序的,不是完全随机的。

三、通过人工控制光源,让光在空气中有序汇聚,能在空气中形成物体像吗?

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你已经触及到现代**光场控制、激光全息和体积成像(volumetric display)**等前沿技术的核心!

简短回答是:

在极其特殊条件下,确实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光线,在空气中形成看起来像是“悬浮”的图像,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气中成像”,而是利用激光、等离子体、光学幻觉或介质微粒来实现的。


🔍 分析:在空气中是否能“真实”成像?

✅ 理论上可行(但受限极多)

要在空气中形成一个三维物体的像,我们需要做到:

  1. 从空间中每一点朝向观察者发出精确方向和亮度的光线

  2. 每个点的光线必须符合从真实物体发出的角度与颜色分布

  3. 光线必须在没有实体介质的空气中正确散射到人眼。

这听起来像是“让空气自己变成会发光的虚像”,这当然极难,但科学家确实找到了几种近似实现的方法。


🔧 当前有哪些技术在尝试?

1. 体积投影(Volumetric Display)

  • 利用激光在空气中制造等离子体爆点(称为光束聚焦打点技术),每个“点”在空气中发出光,形成三维图像。

  • 代表:日本筑波大学、MIT 和一些初创公司(如 Aerial Burton)。

  • 原理:聚焦高强度飞秒激光到空气某一点 → 空气电离 → 发光。

  • ✅ 优点:真正悬浮在空气中的点光源,可以看到“立体图”。

  • ❌ 缺点:能量极高、声音刺耳、分辨率极低,只能做非常简单的图形。

👉 类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 R2-D2 投影 Leia 的效果。


2. 雾幕投影 / 烟雾屏 / 水雾屏

  • 利用**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子(雾、水、烟)**作为“屏幕”来投影。

  • 光线在微粒上散射,看起来图像“漂浮”在空中。

  • ✅ 真实可见,商展常用。

  • ❌ 依赖介质(不是真正空气)、观看角度有限。


3. 全息图 + 眼睛成像(光场成像)

  • 并不是在空气中形成图像,而是控制光场,使得进入眼睛的光线模拟某个物体的反射光

  • 看起来像物体悬浮,但其实光线只是在特定视角下“骗过了”人眼。

  • 如:Looking Glass、Voxon、Light Field Lab。

  • ✅ 可以形成视觉上“漂浮”的立体像。

  • ❌ 图像并没有真的“在空气中”,而是眼睛感觉到的虚像。


4. Meta-lens / 光场合成阵列(正在研究中)

  • 未来可能通过大规模可控微透镜或光场阵列,在空气中“指定点”生成精确定向光。

  • 这是你的想法的延伸形式,但现在技术仍不成熟。


✅ 结论:

是的,人类正在探索各种方法来让光在空气中有序汇聚形成图像,其中一部分技术已经实现了视觉上悬浮的图像,但真正“空气中自发出现一个清晰三维像”的理想图景,目前受限于物理与能量约束,只能实现非常基础的效果。

四、有没有模拟平面镜,形成虚像的技术? 

 

有的!确实存在可以模拟平面镜效果、形成虚像的技术,甚至可以做到在空气中看到“人像”或物体像的镜中倒影效果,它们不一定用真实玻璃镜,而是靠光学设计、全息、以及光场操控来“骗过”人眼的视觉感知。

下面是几种已经存在或正在发展的模拟平面镜虚像技术👇


✅ 1. 立体光学反射器(隐形凸面镜/凹面镜)

📌 技术原理:

  • 两个相对放置的抛物面镜球面镜,可以在空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悬空虚像

  • 代表设备:光学浮空成像器(Optical Mirage Projector)

  • 虚像看起来就像一个物体漂浮在空气中,是真实光线在空气中交汇形成的可见虚像,不是投影!

✅ 优点:

  • 不需要电源

  • 成像清晰、视角较大

  • 真实虚像,看得到、拍得到,但摸不到(像镜子一样)

❌ 缺点:

  • 成像范围受限

  • 只能“投射”真实存在的物体


✅ 2. 光学全息镜(Holographic Mirror)

📌 技术原理:

  • 利用全息干涉技术制造一个模拟“镜面”的透明薄膜,可以在空气中形成虚像。

  • 光线被控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时,都会“看到”类似真实镜子的倒影。

✅ 优点:

  • 可做成薄膜或玻璃材质

  • 可模拟平面镜、凹面镜甚至弯曲镜

  • 可以用来模拟“魔法镜子”那种会变化的影像

❌ 缺点:

  • 制作成本高

  • 视角受限

  • 对照明、背景要求高


✅ 3. 数字光场显示器(Light Field Display)

📌 技术原理:

  • 通过微透镜阵列、空间光调制器(SLM)或多个视角图像的叠加,模拟从一个虚拟物体发出的光线。

  • 进入眼睛的光线角度和强度和真实平面镜虚像一样,使人产生“镜中物”的错觉。

✅ 优点:

  • 可动态显示

  • 支持动画、实时人脸、虚拟物体等

❌ 缺点:

  • 依赖精密硬件

  • 分辨率和视角范围仍是挑战


✅ 4. 增强现实镜像系统(AR Mirror)

📌 技术原理:

  • 用摄像头拍摄用户并在**透明显示器(如半反射镜)**上投影“镜中图像”。

  • 并不是物理虚像,而是人眼视觉上的镜像模拟

✅ 优点:

  • 可与人互动

  • 结合AI做虚拟化妆、试衣等

❌ 缺点:

  • 图像延迟或不够真实

  • 严格来说不是“光学虚像”,而是“视觉虚拟像”


🧠 结论:

是的,已经有多种方法可以模拟平面镜虚像:有的通过真实光线反射形成虚像(如凹面镜系统),有的通过全息或光场模拟镜中像,还有的通过AR/屏幕合成图像来实现“镜像”的错觉。

五、VR眼镜、头显等是用的哪种技术原理? 

VR眼镜(虚拟现实头显)使用的不是传统光学镜像或虚像技术,而是一种模拟人眼成像过程的“光场合成显示”技术。它的目标是用屏幕+光学镜片组合,模拟人眼看到三维场景时的光线分布,从而骗过大脑,让你以为看到了真实三维世界


🎯 VR眼镜/头显的核心技术原理:

✅ 1. 双眼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

  • 给左右眼分别显示略有视差的图像(模拟双眼从不同角度看物体)

  • 这产生深度感,大脑自动解析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

  • 就像我们用两个眼睛看世界能判断远近一样


✅ 2. 屏幕 + 放大透镜(Fresnel Lens 或非球面透镜)

  • 屏幕本身很近(几厘米),人眼看会很模糊

  • 所以在屏幕和眼睛之间放一个透镜,把图像“投影”到更远的虚拟距离,让眼睛感觉“像是在看远处”

  • 这种“看远处”的图像是一个虚像


✅ 3. 头部追踪 + 实时渲染

  • VR设备内有陀螺仪、加速度计、光学/激光定位系统

  • 当你移动头部时,系统实时改变屏幕显示的角度和内容

  • 给你一种“你真的在那个虚拟空间中”的感觉


✅ 4. 可选:焦点调节 / 光场显示(少见,高端)

  • 一些先进头显(如 Varjo、Meta Quest Pro)尝试模拟真实焦点变化

  • 人眼看远看近时,焦点会自动调节,但普通VR眼镜焦点是固定的

  • 解决方法包括:可变焦镜片、Light Field 显示、多层屏幕堆叠(multifocal planes)


📦 技术总结(VR 头显 ≠ 传统虚像镜):

特性VR头显平面镜/凹面镜
图像来源屏幕+渲染图像真实光的反射
虚像类型人工计算生成真实光学路径虚像
是否真实物体反射❌(全虚拟)✅(反射真实物体)
是否能触摸❌(纯视觉)❌(虽然是虚像,但基于实物)


📌 所以:

VR眼镜并不是使用传统平面镜或虚像光学原理,而是用“屏幕+透镜+立体视觉+头部追踪”模拟真实视觉体验的一整套系统

它更像是一个视觉欺骗系统,借助人类视觉机制的弱点,营造“身临其境”的假象。

六、光场技术形成的像都是类似VR一样的吗?还是能形成可拍摄的像?

 

非常好的问题!光场技术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它既可以被用于像VR一样的主观视觉欺骗,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形成真实的、可被相机拍摄到的虚像或像。这取决于你指的是哪类光场技术,以下是详细区分:


🎯 光场技术的两大方向:


基于观察者的光场显示(主观虚像,类似 VR)

📌 特点:
  • 显示设备(如光场屏幕或头显)控制从屏幕每个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线

  • 人眼接收到的光线组合,就好像从一个真实三维物体上反射过来的一样。

  • 多角度可视,支持裸眼 3D,甚至有限焦点调节。

  • 但这些光线只对人眼有效,不是真的光在空间中有个“图像”。

❌ 相机能不能拍到?
  • 相机拍到的只是一个角度的二维图,除非模拟人眼移动拍摄多个角度,否则无法还原“3D 感”。

  • 你不能从侧面“看到”一个立体物体漂浮在那里。

✅ 代表技术:
  • Looking Glass(全息光场屏)

  • Light Field Lab(构建高密度光场板)

  • Meta Reality Labs 的视差屏研究


真实光场构造(物理可见、可拍摄的像)

📌 特点:
  • 通过精密的光线控制系统(例如微透镜阵列、光调制器、全息片)直接在空间中控制真实光线的传播路径。

  • 这些光线从某个点发出,不仅人眼能看到,照相机也能拍下来

  • 本质上是在空气中或空间某处“物理地制造”出一个虚像或实像

✅ 相机能不能拍到?
  • **可以!**因为光线是真实存在的,符合几何光学的传播规则。

  • 像凹面镜形成的悬空像、激光等离子成像、全息图一样,是可以拍下来的。

✅ 代表技术:
  • 真实体积显示(如 Voxon Photonics)

  • 激光等离子投影(如 Aerial Burton)

  • 全息干涉投影(用干涉图样构造 3D 光场)


🔬 简要对比:

技术类型能不能拍下来?看起来是不是像真的物体?典型场景
VR / 光场显示器❌(只能拍一个角度)✅(对人眼是的)裸眼3D、全息屏、头显
光场合成虚像(物理光线)✅(是可拍的像)✅(是真实虚像)凹面镜悬空像、全息图
激光等离子成像✅(能拍,光点在空气中)✅(光源真的在空中)展览、科幻展示


✅ 结论:

光场技术分为“主观感知型”和“物理构造型”两类:
主观型(如VR、光场屏)不能被直接拍下完整像,而物理型光场(如激光全息、光反射虚像)可以形成真实、可拍的图像

七、光场是什么?

 

光场(Light Field) 是一个描述光在空间中传播方式的物理概念。简单说,它是描述“空间中每一点在每个方向上都有多少光”的信息集合。


🔍 简单定义:

光场 = 某个空间中,所有方向上的光线强度和颜色的集合。


🎯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你站在一个房间中央,闭上眼睛,然后突然睁开,在那一瞬间:

  • 从天花板、地板、墙壁、窗户、灯光、反射的物体……

  • 每一个方向都有光线打进你的眼睛

  • 每一条光线都有 方向 + 颜色 + 强度

这些光线的“全体信息”,就叫做光场(Light Field)


📚 更严格的定义(4D光场)

在计算机视觉和光学工程中,光场通常用4个维度来描述

 

scss

复制编辑

L(x, y, θ, φ)

  • x, y:光线在某个参考平面上的位置(2D平面)

  • θ, φ:光线的方向(角度)

  • 有时加上光波长、时间、偏振等信息 → 形成 5D、6D 或更复杂的光场模型


📷 实际意义:我们能“采集”和“重建”光场

✅ 光场拍摄:

用特殊的光场相机(如 Lytro 相机)可以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光线信息。

✅ 光场重建:

通过光场显示屏或渲染引擎,我们可以模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物体”的效果。


💡 为什么光场重要?

应用领域用途
虚拟现实(VR/AR)提供真实景深和视角变化
计算摄影后期改变对焦点(如 Lytro)
全息显示重建物体的完整视觉效果
机器人视觉理解环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光照
医疗/工业图像复杂3D结构的可视化


✅ 结论:

光场是对“空间中所有方向光线”的完整描述,是连接真实三维世界和二维图像之间的桥梁。
它不仅包含图像信息,还包含视角、深度、反射等完整光学信息,是实现“像人一样看世界”的关键。

八、全息是什么?

全息(Holography) 是一种记录和再现光波全部信息(包括振幅和相位)的技术,它能在空间中重建一个物体的三维图像(虚像或实像),让你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不同的侧面,就像物体真的在那里一样。


🎯 一句话解释全息:

**全息是一种能“记录”和“重建”立体光波的技术,**不同于普通照片只能记录亮度,全息还能记录光的“结构”(相位)和“方向”,从而形成三维像。


🔬 普通照片 vs 全息图

特性普通照片全息图
记录信息光的亮度(2D)光的亮度 + 相位(3D)
看到的图像平面图像空间中悬浮的立体虚像/实像
角度变化看哪都一样换角度能看到物体不同侧面
能不能后期对焦✅(部分全息可以)


🧪 全息的基本原理:

  1. 干涉记录(记录阶段)

    • 激光照射物体,反射波称为“物光”

    • 另一束直接光叫“参考光”

    • 这两束光在感光材料上产生干涉图案(亮暗条纹)

    • 这个干涉图案就记录了“物体发出的光波”全貌

  2. 再现重建(观察阶段)

    • 用相同的参考光照射这张干涉图

    • 光会按原来的方式折射/反射

    • 你的眼睛看到的就是原始物体在空间中的“虚像”


🧠 你看到的“全息像”是虚像吗?

  • ✅ 是的,全息图所呈现的是空间虚像(有些特殊方式也能产生实像)

  • 你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侧面”,但它并不真的在那儿

  • 就像“空气中悬浮的苹果”,你能看到,甚至能拍下来,但摸不到


📦 应用领域举例:

领域示例
展览/博物馆展示古代文物全息影像
安防身份证、信用卡上的防伪全息图
科技艺术演唱会中的“全息歌手”(如初音未来)
医疗三维医学影像(如器官结构重建)
科研/工业三维测量与结构成像


⚠️ 常见误解:

误解真相
全息 = 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常用于市场营销,实际多是屏幕+反射,不是全息
全息 = 激光图像?部分正确,真正的全息必须用干涉记录光波结构
全息图能被眼睛拍到吗?✅ 可以,相机会记录其形成的“像”
全息像是投影出来的吗?❌ 不是,它是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的虚像,不靠投影表面


✅ 总结:

全息 = 用干涉原理记录光波的完整信息,并能在空间中重建三维图像。
它和普通的二维图像或投影完全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图像再现技术”。

 

九、全息可以理解为“记录光的全部信息”吗?

是的,✅你可以把“全息”理解为“记录光的全部信息”,这是对它本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稍微拆开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什么是“光的全部信息”?

当我们说“光的全部信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 振幅(Amplitude):决定亮度(光有多强)

  2. 相位(Phase):决定波前结构,即光是如何传播的

📸 普通照片只能记录“振幅” → 也就是看到亮的地方暗的地方,但不知道光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怎么传播的

🌈 全息图则记录了“振幅 + 相位”,意味着它可以“还原光的传播方式”,所以才能在空气中形成一个逼真的立体像(虚像或实像)


✅ 所以可以说:

全息 ≈ 记录光波的全部特征(强度 + 波前形状),从而能在任意视角重现完整3D像。


🧠 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比喻意义
普通照片 = 拍下了音符的“响度”但听不到旋律
全息图 = 同时记录了“音符 + 节奏 + 曲调”所以能完整播放一段旋律(还原整个场景)


🧪 为什么这很难做到?

因为记录“相位”信息非常困难,人类视觉和普通相机都感知不到相位。只有通过干涉(用参考光与物光相互作用),才能“间接记录”相位信息在感光材料上。这就是全息术独特而复杂的地方


✅ 总结:

是的,你说得非常对:
“全息就是记录光的全部信息(振幅 + 相位)”,这正是它区别于普通成像方式的根本所在。

十、全息和光场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
**全息(Holography)光场(Light Field)**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技术体系,但它们都与一个核心目标有关:

重建或模拟三维空间中的光的传播行为,让观察者看到真实的3D立体像。


🧩 总体关系:

光场是“光的全部分布信息”的理论模型,而全息是实现它的一种物理方式。

可以理解为:

 

复制编辑

光场 = 要还原的“完整光线信息” 全息 = 一种用干涉方式记录和再现这个信息的方法


🔍 更具体地对比和联系:

项目光场(Light Field)全息(Holography)
是什么光在空间中各点、各方向上的完整传播信息记录并重建光波(振幅 + 相位)的方法
表示形式通常是4D/5D数学函数或数据集实体干涉图样(如底片)或光波记录媒介
能不能重建3D图像✅ 是目的✅ 是目的
是否能拍下来光场本身不能直接看,要通过计算或再现全息图可以直接观察/拍摄
技术基础几何光学为主(也有波动光学扩展)波动光学(干涉 + 衍射)
相互关系是“要还原的目标”是“还原目标的一种手段”


🎯 举例说明:

想象你站在一个地方看一个物体,四周充满了从它反射来的光线:

  • 这些光线的集合,就是一个光场(包含方向、颜色、强度等)

  • 如果你想把这些光线完整“记录下来”,将来重新从任何角度看——你需要能记录相位的信息

  • 全息就能做到这件事:它用干涉图样把光场的一部分(波前结构)物理记录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说:

“全息图 = 某个物体在某个视角下的光场切片的记录”

在理想条件下,完整的全息图可恢复出物体发出的整个光场


📦 总结一句话:

光场是目标(我们想还原完整3D视觉信息),而全息是手段(我们用它物理地记录和再现光场)

相关文章:

  • ActiveMQ 生产环境问题排查与调优指南(二)
  • Java面试常见技术问题解析
  • 自然语言处理与BI融合实战:ChatBI动态语义解析技术架构剖析
  • 计算机网络——以太网交换机
  • xilinx QDMA开发调试记录
  • 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成本节省、可扩展性与灾难恢复的完美结合
  • 【android bluetooth 框架分析 02】【Module详解 5】【HciLayer 模块介绍】
  • 【工作记录】crmeb后端项目打开、运行
  • .Net HttpClient 使用请求数据
  • Python并发编程:开启性能优化的大门(7/10)
  • Redis从基础到高阶应用:核心命令解析与延迟队列、事务消息实战设计
  • 【JavaWeb+后端常用部件】
  • LeetCode面试题 01.03 URL化
  • [Java][Leetcode middle] 80. 删除有序数组中的重复项 II
  • 【Linux网络】HTTP
  • 嵌入式硬件篇---无线通信模块
  • 游戏引擎学习第272天:显式移动转换
  • 【软件工程】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缺陷定位
  • 【Linux系列】bash_profile 与 zshrc 的编辑与加载
  • 一周内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之二: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理解
  • 视频丨美国两名男童持枪与警察对峙,一人还试图扣动扳机
  •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病逝,享年64岁
  • “降息潮”延续,多家民营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 淡马锡辟谣:淡马锡和太白投资未在中国销售任何投资产品或金融工具
  • 浙江公开征集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包括乱收费、乱罚款等
  • 专访|家人眼中的周碧初:用色彩写诗,实践油画“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