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TRIZ因果链分析:解码质量问题的“多米诺效应“
为什么要使用因果链分析
没有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拯救世界,我将花45分钟时间分析问题,10分钟的时间来检查问题,最后5分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可见问题分析的重要性。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我们也常常面临三大痛点:
冰山现象:90%的质量缺陷源于隐藏的系统性原因
蝴蝶效应:微小因素通过复杂传导引发重大质量事故
救火循环:表面解决症状却反复发作
日本JUSE研究所统计显示,应用因果链分析可使质量改进效率提升40%,根本原因识别准确率提高65%。
因果链分析(Cause-Effect Chain Analysis)是TRIZ理论中揭示问题本质的核心工具。它通过构建多级因果关系网络,将复杂的质量问题转化为可视化的逻辑链条,如同对问题系统进行X光扫描,能穿透表象直达问题根源。
因果链分析是全面识别工程系统缺点的分析工具,因果链分析可以挖掘隐藏于初始缺点背后中的各种缺点。通过因果链分析出来的诸多缺点,有些缺点容易解决,有些缺点不容易解决,可以选择那些容易解决的缺点入手来解决问题,所以识别的缺点越多,则可以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因果链的分析步骤
因果链分析是有一定步骤的,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 列出项目的反面或根据项目的实际待解决的初始缺点
- 列出所有造成初始缺点的直接原因,充分利用功能分析得到的功能缺点及专业知识。(功能分析参考文章:【质量管理】现代TRIZ问题识别中的功能分析概述_triz理论中的功能分析-CSDN博客)
- 将同一层级缺点用AND或OR运算符连接起来
- 重复以上步骤,依次查找造成本层缺点的下一层直接原因,直到末端缺点
- 识别到关键缺点,从各个关键缺点出发挖掘可能存在的矛盾
- 从各个关键缺点出发,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整个的因果链分析步骤与过程图如下所示:
缺点的种类和因果链运算符
在了解因果链的分析步骤前,我们需要知道缺点的种类。缺点的种类包括了初始缺点、中间缺点、末端缺点。因果链分析主要是从已知缺点通过一定步骤去发现隐藏缺点。
初始缺点:是项目目标的反面。比如项目目标是桌面需要耐刮硬件要达到XX,而缺点就是桌面不耐刮。
中间缺点:中间缺点是指处于初始缺点和末端缺点之间的缺点,它是上一层的缺点的原因,又是下一层缺点造成的结果。在识别中间缺点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几个原则。
- 问“为什么”,寻找直接原因
- 利用科学及专业知识
- 充分利用功能分析得到的功能缺点
- 避免跳跃
- 将相同层级的原因,以AND或OR连接
- 反向验证
- 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
未端缺点:是达到因果链分析的结束条件的缺点。结束条件我们在因果链结束条件中列出了5种结束条件。
因果链运算符是AND和OR。
AND是指必须由几个原因共同存在才会影响上一层级问题。如下所示如果是AND的关系,说明要全部满足才能导致缺点,因此只需要让其中一个不满足就可以防止缺点的发生。比如我们常说的EMC三要素(参考文章:【EMC专题】电磁兼容--基本概念_电磁兼容是指 、电气设备或 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CSDN博客),解决了其中任意一个要素就可以解决EMC问题。
OR是指必须把本层问题全部解决才能解决上一层级的问题。 如下所示如果是OR关系,说明任意一个发生都会导致缺点发生,要解决这个缺点需要解决掉本层级的所有缺点才能解决。
因果链结束条件
因果链不可能无限往下,那么其肯定有结束条件。一般我们认为以下几个为因果链的结束条件:
- 达到物理、化学、生物或几何等领域的极限时。
- 当达到自然现象时
- 当不能继续找到下一层的原因时
- 当达到制度/法规/权利/成本等极限时
- 与本项目无关时
因果链分析案例
TRIZ中因果链分析与5Why分析法有很多差别(5Why分析法可移步文章:【质量管理】5Why法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CSDN博客)。
举个例子:在冬天时我们经常在触摸铁板、脱毛衣都会被静电电到疼痛。那么其实我们想不被电痛,如果应用因果链分析我们能得出什么呢?
如果使用因果链分析:
首先我们明确初始缺点:静电电击疼痛。然后分析中间缺点,逐层分析直到达到结束条件。
通过识别关键问题,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
比如第一层中间缺点是因为有电流和神经末梢导致了静电电击疼痛,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人体没有那么多神经末梢的部位去接触铁板。电荷不能导出,我们可以使用导体先将电荷导出,比如用钥匙去触碰铁板。空气太干燥我们可以使用加湿汽等等。
将这些关键缺点、关键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列出来。
如果使用5Why法分析,我们可能会漏掉一些支路的缺点,而主把握了某条支路缺点当成问题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