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激光对潜通信介绍
传统的水下通信手段是使用电磁波,但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严重,使得电磁波在海水中无法进行通信。自从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研究学者们发现激光光束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易受到干扰,并且传输方向性好。
蓝绿激光对潜通信(submarine laser communica,SLC)主要是指卫星或飞机通过蓝绿激光实现与深水中的战略弹道核潜艇之间的通信。
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可携带核弹头导弹的核动力潜艇在许多国家相继研制成功,可在300~400 米深处停留数月。可是传统的水下通信方式只能穿透不到50 米距离的海水深度,水下接收系统要上浮至能接收的海水深度,这样就可能暴露水下接收系统的具体位置。
激光有别于普通光源,属于一种较理想的光载波,它主要有四大特性: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
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光通信的发展,更为已经停滞很长时间的水下通信带来了利好消息。
1963 年,S.A.Sullivan和S.Q.Duntley等人在470-580nm之间的波长范围内发现了蓝绿光,海水对该波段的光信号功率的衰减系数较小。经过100 米传输后的损耗仅为其他波段的光损耗的1/100,一定功率的蓝绿光可达到海底600 米距离,这是其他波段的光波和电磁波所不能比拟的。
又由于激光具有高方向性、高能量性和高相干性,所以蓝绿激光水下通信系统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方向性好,因此可以实现很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
(2)数据信号传输率高,海水信道对光数据信号的带宽超过10Mb/s;
(3)海水透射率高,可以与正常深度的水下接收系统进行通信;
一般将蓝绿激光对水下通信系统划分为分为天基、空基和路基础系统。
1.陆基系统
陆基系统一般都设在视野开阔的平原或者山丘,它发出强脉冲激光束到近地卫星,近地卫星反射到信息到所需海域,实现水下激光通信。这种方法通信距离远,可用于全球范围内光束所能照到的海域,但通信速率高,信息不容易被截获,传输安全、隐蔽性好,缺点是灵活性差,实现难度大。
2.空基系统
飞机飞过预定投射海域,激光束对水下接收系统完成目标海域的广播式通信。缺点是为了实现通信要求,飞机需要知道水下接收端在所处海域的大概位置。
3.天基系统
地面基站用微波将数据信息发射到近地卫星,地面遥控星载激光发射机,对激光器进行调制,激光对目标海域发射光脉冲信号。
由于仅需3 颗卫星便可实现全球通信,因此该方法的隐藏性和有效性都是最好的,但空基通信距离过长,对准难度过大,实现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可以考虑用低轨卫星来代替,低轨道的卫星水下激光通信实现起来相对容易,因此有较高的战略应用价值,因为较同步轨道的天基系统来说,低轨卫星不需要严格的准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