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乡老旧房屋试点自动化监测服务项目
1. 项目简介
我国是房屋建设增长量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但上个世纪末建造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使用寿命短且缺乏维护。这些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地质活动、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的影响,其结构强度逐年下降,部分房屋甚至出现墙体裂缝、倾斜和沉陷等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屋安全问题更加凸显。老旧房屋集中分布于旧城中心、密集建筑群等地区,一旦发生坍塌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
传统的房屋监测方法多依赖人工巡检,存在周期长、误差大、数据不连续等问题。这种方法难以及时发现细微变化,预警时间长,无法满足现代房屋安全管理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危房监测的重视,并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物联网技术、倾角传感器、高精度定位终端等被广泛应用于危房监测中,实现了对房屋倾斜、沉降、裂缝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
2. 监测指标
本次项目主要针对某地老旧房屋做自动化监测,这些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地质活动、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的影响出现了倾斜、沉降以及多条结构裂缝,采用静力水准仪对沉降参数做监测,采用测缝计对裂缝开合度做监测,采用倾角计对倾斜变化做监测,此外部分倾斜监测点受制于安装点位的原因采用了无线倾角计,使整个安装更为便捷,凸显了无线一体化设备的优势。
3. 监测点布设
本项目老旧房屋自动化监测布点参照规范《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SJG128-2023,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应包含房屋沉降、倾斜、裂缝,宜包含水平位移、挠度、振动、应力应变等参数。对老旧房屋的监测内容、精度、监测周期和频率等的选择。宜结合房屋结构安全状态确定。老旧房屋周边环境监测也可包括地下水、温度、风等监测,效应监测可包括温度效应、风致响应等监测。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以人工监测辅助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可采用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人工智能巡检等方式,监测结果宜有验证和复核。
沉降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布设在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或承重柱上时,监测点沿外墙间距宜为10m~2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
临近基坑或隧道一侧应有监测点;在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变形缝、不同结构分界、不同基础形式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风险等级较高的房屋应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
倾斜监测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有关规定进行,倾斜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点宜布置在房屋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应沿主体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按组布设,且中部可增加监测点;每栋建筑物倾斜监测数量不宜少于2组,每组的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
当测定局部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所测范围的上部监测点和下部监测点。
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裂缝监测点宜布设在结构已有的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和斜向裂缝处,裂缝较多时可对裂缝监测点进行优化;
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分析裂缝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选取应力或应力变化较大部位的裂缝或宽度较大的裂缝进行变化值监测,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首、末端按组布设,每组应布设2个监测点,并应分别布设在裂缝两侧,且其连线应垂直于裂缝走向;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游标卡尺、数字裂缝宽度测量仪等直接量测,可也用测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
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4. 监测设备数量
5. 现场图片
6. 岩创可视化平台数据展示
本项目通过岩创可视化云平台观查数据,根据设置报警值,数据变化达到预警值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通知,提供有效预警,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老旧房屋的变化情况,构建一个全面的安全监测体系,以确保老旧小区建筑的稳定性,保障居住人民的人身安全、经济财产损失及建筑安全,我们将持续创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