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 60 题,每题 1 分)
1.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小组活动,发现一名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此时,社会工作者应首先采取的介入策略是( )
A. 联系儿童父母,要求其立即返乡陪伴
B. 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情绪
C. 组织社区志愿者定期探访儿童
D. 协调学校老师给予特别关注
答案:B
解析:根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中 “危机介入模式” 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应首先处理服务对象的情绪问题,再解决其他问题。选项 B 直接针对儿童的分离焦虑,符合危机介入的及时性原则。
2.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范畴的是( )
A.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B. 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条件
C. 家庭成员因残疾无法就业
D. 家庭中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答案:D
解析:《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需满足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全日制在校学生可能影响家庭收入计算,但并非认定的排除条件。
3.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发现服务对象存在多重问题,需优先处理最紧迫的问题。这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 )
A. 尊重
B. 个别化
C. 自决
D. 服务对象利益优先
答案:D
解析:服务对象利益优先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面临多重问题时,优先处理对服务对象生命、安全或基本生活造成直接威胁的问题,确保其基本权益。
二、多项选择题(共 20 题,每题 2 分)
4.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
A. 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
B. 收集服务对象的详细资料
C. 确定服务目标和计划
D. 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E. 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严重程度
答案:A、D
解析:接案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专业关系和初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选项 B、C、E 属于预估和计划阶段的工作。
5. 根据《社区矫正法》,下列关于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对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适用电子定位装置
B. 社区矫正对象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C. 社区矫正机构应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
D. 社区矫正对象需参加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
E. 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应包含其犯罪记录
答案:B、C、D
解析:根据《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对象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选项 B);社区矫正机构需定期考核(选项 C);社区矫正对象需参加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选项 D)。选项 A 错误,电子定位装置适用于违反监管规定的对象;选项 E 错误,档案应包含矫正期间的表现,而非犯罪记录。
三、案例分析题(共 4 题,每题 20 分)
案例 1:社区老年服务
某社区有大量独居老人,存在生活照料、心理支持等需求。社会工作者拟开展 “银龄互助” 项目,通过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方式,构建社区支持网络。
问题 1: 分析该项目可能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
信任建立困难:高龄老人可能对低龄志愿者的能力存疑。
服务持续性:低龄老人自身可能存在健康或家庭问题,影响服务连续性。
资源整合:需要协调社区资源,如场地、物资等。
文化差异:不同年龄层老人的沟通方式和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问题 2: 设计项目实施步骤。
参考答案:
需求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独居老人的具体需求。
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招募低龄老人,开展服务技能和沟通技巧培训。
服务匹配:根据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配对。
服务实施:开展定期探访、生活协助、心理支持等服务。
监督与评估:建立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服务效果,调整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