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分类框架体系设计应该梳理到L5还是L6?
最近跟踪的某流程体系管理咨询项目,大家对流程层级划分产生了很多争论。今天笔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项目组达成的共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PCF(Process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框架中的L5和L6层级是流程架构中较为细化的层级,主要用于将业务流程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活动和任务。
推荐阅读>>数字化转型流程重构的权责清晰方行稳致远:RASCI模型应用指南
一般情况,在流程体系梳理中,合理的做法是将L5定义为“活动”、L6定义为“任务”,是华为等大型企业验证过的成熟实践。这种分层逻辑符合从业务逻辑到具体执行的递进关系,能有效解决流程颗粒度控制、责任落地和操作标准化问题。
以下是具体分析:
01.
概念定义的合理性:符合分层逻辑
1. L5(活动)的定位
-
核心属性:L5是子流程(L4)下的最小执行单元,聚焦角色级操作,需明确“谁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动作”。例如,“安排面试”活动需定义执行角色(招聘专员)、输入(简历)、输出(面试通知)及业务规则(如“需提前24小时通知”)。
-
价值:确保流程可分解到具体岗位,实现责任到角色(而非个人),为跨部门协同提供基础单元。
2. L6(任务)的定位
-
核心属性:任务是对活动的进一步拆解,描述个人级操作步骤,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例如,“安排面试”活动可拆解为L6任务:“①发送邮件模板HR-003→②系统录入面试时间→③短信提醒候选人”。
-
价值:提供无歧义的执行指引,避免经验依赖,尤其适用于新员工培训或高风险操作(如设备检修需“双人复核”)
02.
实践应用的必要性:解决落地痛点
1. 颗粒度控制的平衡
-
若仅定义到L5(活动),可能遗漏关键操作细节。例如,“进行业务面试”活动若未拆解到L6任务(如“使用《面试记录表模板》评分”),易导致评估标准不统一。
-
反例:APQC五层框架中L5(任务)合并了活动与任务,在复杂场景下易出现执行偏差(如未明确“供应商询价”需收集至少3家报价)。
2. 与系统落地的匹配性
-
L6任务可直接转化为系统逻辑。例如,采购流程中“创建订单”任务可映射到ERP系统的字段填写规则、必填项校验等。
-
华为实践:L6任务要求(如“测试用例编写步骤”)嵌入开发工具后,软件缺陷率降至0.2%以下,验证了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性
03.
实践应用的必要性:解决落地痛点
1. 简单业务可省略L6
-
对标准化动作(如“发送通知邮件”),L5活动描述已足够清晰,无需强制拆分到L6,避免流程冗余。
-
华为原则:L4子流程非必需,L3可直接到L5,体现“四层见底,按需细化”的弹性。
2. 复杂业务依赖L6精细化
多角色协作或高风险场景需L6明确步骤。例如:
-
生产安全:“设备检修”活动需拆解为L6任务→“①断电挂牌→②润滑部件→③试运行记录参数”。
-
合规审计:L6任务定义检查项(如“合同签署需双人复核签名”),支撑风险管控。
04.
对比其他框架的优越性
层级 | 华为定义 | APQC定义 | 优势对比 |
---|---|---|---|
L5 | 活动(角色级动作) | 活动(同左) | 华为增加L6层,解决执行细节问题 |
L6 | 任务(步骤级操作) | 无(合并至L5) | 避免APQC框架中操作指引模糊的缺陷 |
注:华为通过L6任务绑定操作手册/模板(如《面试操作指导》),而APQC的L5需额外说明工具,增加理解成本
推荐>>168页PPT分享 | 华为流程变革方法、体系与案例
05.
最后的结论:
L5=活动、L6=任务的定义高度合理,且经得起验证,但因场景而异
1. 推荐场景:
-
中大型企业:业务复杂度高、需严格管控执行一致性的组织(如制造业、金融业);
-
强合规领域:医药、航空等高风险行业,L6任务可嵌入审计检查点。
2. 简化建议:
-
初创公司:可合并L5/L6,采用“活动(含步骤描述)”的简化模型;
-
标准化模块:若活动仅含1-2个简单动作(如“邮件通知”),无需拆分L6。
价值:L5和L6的分层本质是管理精度与效率的平衡工具——既避免流程浮于纸面(L5),又防止过度细化(L6冗余),最终支撑战略到执行的闭环
后面笔者针对离散制造企业,面向复杂业务这个场景,进一步阐述L5/L6层级的核心领域,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推荐阅读>>
流程革命:让战略落地的流程管理
从"道"悟本源,以"术"破困局——给流程管理的两把钥匙和一张作战地图
警惕:"两张皮"正吞噬着流程管理变革的成果
流程键盘图、流程架构视图、流程卡片是什么?
PPT分享 | 华为流程管理体系构建与落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