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智能决策革命:大模型与交易双驱动模式探析
2015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拉开新篇章,电力这一曾经高度计划性的基础能源正式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经过七年探索,我国已构建起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体系,并在14个省份开展现货交易试点。其中,山西作为改革先锋,自2021年4月启动电力现货交易连续结算试运行以来,已实现15分钟高频价格波动,价差幅度高达1.5元/度。这种高频大幅的价格波动,使得传统经验驱动的交易决策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电力交易专业知识的双驱动决策模式,正成为破解市场化改革核心难题的关键路径。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博弈与决策困境
山西试点的实践揭示了中国电力现货市场的典型特征:价格信号瞬息万变。数据显示,山西电力现货市场日内出清价格波动标准差达到0.38元/千瓦时,高峰时段价格可达平段的3倍以上。这种波动性源于多重因素的复杂交互: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使供给曲线剧烈摆动,极端天气导致需求侧突发变化,燃料成本波动传导至报价策略,甚至政策调整也会引发市场预期改变。2022年夏季,山西某发电企业因未能准确预测酷暑带来的需求激增,错失高价窗口期,直接减少收益逾千万元。此类案例凸显了传统人工决策在应对高频市场时的固有局限——人类认知难以实时处理海量变量,更难以量化模糊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
二、大模型赋能电力交易决策的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