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做到欲望极简,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一是去掉多余,凡事找规律,基础是诚信;二是系统思考、大胆设计、小心求证;三是“一张纸制度”,也就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工作内容,要在一张纸上描述清楚;四是要坚决反对虎头蛇尾,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老好人主义。
不觉间来到夏初六月,横坐在电脑前,敲击点文字,对自己也算一个时间的记忆,多年后再次点击,也期待那时会像触发记忆的闸口,让现在的这点岁月传递至那时那刻。

一、需求—从舒适性到复杂功能的演变
当我们追溯汽车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最初的汽车仅仅是敞篷的“轮上机器”,连车窗的影子都未曾出现。那时的汽车,驾驶者与外界毫无阻隔,虽能尽情享受自然,却也饱受风雨、尘土的侵扰。随着时间推移,车窗这一关键部件才逐渐被引入汽车设计之中。最初,车窗仅出现在汽车前方,随后封闭式车身应运而生,侧窗和后窗也相继登场。然而,早期的车窗设计十分简陋,每块车窗要么是固定不动的一整块,要么是可插入的简单结构。这种设计不仅舒适性欠佳,驾驶者和乘客无法自主操作车窗,更无法有效调节客舱内的温度,在炎炎夏日或凛冽寒冬,车内环境可谓苦不堪言。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1928 年,第一个机械式摇窗机诞生了。这一创新成果意义重大,它赋予了车窗灵活定位的能力,驾驶者和乘客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将车窗停留在任意想要的位置,极大地提升了车内的舒适性。而 1941 年,第一个电动车窗的出现更是开启了车窗控制的新纪元。在众多汽车品牌中,宝马率先在欧洲推出电动车窗,其“宝马第 2 代 503”车型于 1957 年底开始量产(SOP),成为第一辆拥有全电动车窗的宝马车,电动车窗也凭借其便捷性成为该车型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基本舒适性与操控需求—最初的动机极其朴素:
-> 通风与温度调节: 封闭车身需要可操作的车窗来通风(摇窗机)。
-> 操作便利性: 机械摇窗机(1928)解决了车窗位置固定的问题,电动车窗(1941, 1957 BMW 503)则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豪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