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理解生物过程、药物设计及疾病机制至关重要。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是强大光学检测手段,为研究这种相互作用提供无标记、实时和灵敏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SPR技术原理、优势及其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一、SPR技术原理
SPR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现象。当平面偏振光以特定角度入射金属薄膜表面时,可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波,使光反射率在特定角度或波长处急剧变化,产生SPR信号。在SPR实验中,配体(蛋白质)被固定在传感器芯片表面,分析物(小分子)流经芯片表面。分析物与配体结合时,传感器表面折射率改变,转换为SPR信号并以共振单位(RUs)量化,通过监测SPR信号变化,可获分子结合动力学和亲和力信息。
SPR技术的原理
二、SPR技术优势
无标记检测:SPR技术无需对分子进行荧光或放射性标记,避免标记物对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
实时监测:SPR可实时记录分子间结合和解离过程,提供详细结合动力学信息。
灵敏度高:SPR技术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敏感,可检测低亲和力和快速解离的相互作用。
定量分析:SPR可精确测量结合亲和力(KD值)、结合速率常数(ka和kd),提供定量结合数据。
三、SPR技术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实验设计与操作
在研究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通常将蛋白质作为配体固定在传感器芯片表面,小分子作为分析物流经芯片表面。以下是典型SPR实验步骤:
1.1配体固定化:通过化学反应(如胺偶联)将蛋白质固定在传感器芯片表面。固定化过程包括激活芯片表面羧基、偶联蛋白质及封闭未反应活性位点。
1.2分析物注射:将不同浓度小分子溶液依次注入系统,流经固定化蛋白质表面。监测SPR信号变化,记录结合和解离过程。
1.3数据采集与分析:使用专业SPR分析软件(如BIAevaluation)对采集到的SPR曲线分析,拟合结合模型(如1:1结合模型),计算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
2.实验案例:黄酮类化合物与GRP78的相互作用
以黄酮类化合物(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相互作用为例,SPR技术可详细揭示两者结合特性。实验中,GRP78被固定在CM5传感器芯片表面,不同浓度EGCG溶液流经芯片表面。分析SPR信号变化发现,EGCG与GRP78存在特异性结合,且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被精确测定。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功能,为基于GRP78的药物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EGCG与蛋白质GRP78相互作用的传感图
四、SPR技术的广泛应用
SPR技术不仅适用于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包括: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信号传导、细胞凋亡等过程中的关键蛋白相互作用。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特性。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评估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用于疫苗和免疫治疗研究。
五、总结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作为一种无标记、实时且灵敏的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利器,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支撑作用。凭借其对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的精准测量能力,SPR 技术有力地深化了我们对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小分子药物研发以及疾病治疗策略的创新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SPR 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范畴内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其在蛋白质—蛋白质、DNA—蛋白质以及抗体—抗原等各类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广泛深度应用,清晰地彰显了其对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策略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可以说,SPR 技术已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一颗闪耀且具有无限潜能的明星,持续推动着该领域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