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暑假避免躺平和内卷(马井堂)
暑假是自我提升的黄金期,但既要避免“躺平式摆烂”,又要拒绝“内卷式焦虑”,关键在于找到 “有效努力”与“生活平衡”的结合点。以下是具体策略:
一、拒绝躺平:用「微目标」启动行动
1. 制定「可量化+有温度」的目标
反例:“我要学英语”(太模糊) → 正解:“每天用「百词斩」背20个雅思核心词+看1集《老友记》无字幕版”
反例:“暑假减肥”(无路径) → 正解:“每周3次帕梅拉+记录饮食热量(用「薄荷健康」APP)”
2. 用「5分钟启动法」克服拖延
告诉自己“只学5分钟”,一旦开始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例:不想看书时,先读一页;不想运动时,先做一个拉伸动作。
3. 建立「成就可视化」系统
用「习惯打卡表」记录每日完成事项(贴墙上或电子版),每完成一项打√,积累成就感。
工具推荐:Forest(专注种树)、小日常APP(打卡记录)。
二、对抗内卷:专注自我节奏,拒绝无效竞争
1. 区分「有效努力」与「内卷行为」
有效努力:学Python时专注做数据分析项目(能写进简历)
内卷行为:盲目刷网课凑时长,只为在朋友圈晒学习截图
2. 设定「个人基线」,不与他人比较
例:别人每天背100个单词,但如果你只能消化30个,那就以“30个+复盘用法”为基准,逐步提升。
核心原则:关注“我比昨天进步了什么”,而非“别人比我多做了什么”。
3. 砍掉「伪需求」,聚焦核心目标
警惕跟风学习:看到别人考教资就报名,结果半途而废 → 先问自己:“这个技能对我未来3年真的有用吗?”
删减任务清单:暑假最多聚焦2个核心目标(如“PS修图+健身”),其他兴趣用碎片时间体验。
三、平衡策略:给努力留出呼吸感
1. 时间管理「三三制」
每天3类时间:
① 专注学习3小时(技能/学业)
② 放松娱乐2小时(追剧/游戏)
③ 放空充电1小时(散步/冥想)
每周3天弹性日:允许1-2天未完成计划,用周末补足(避免因“破窗效应”彻底摆烂)。
2. 主动安排「高质量休息」
低能量时:用纪录片、播客代替短视频(如看《航拍中国》放松同时拓宽视野)。
疲惫时:尝试正念冥想(用「潮汐」APP引导呼吸),而非报复性熬夜。
3. 用「兴趣对冲法」调节压力
学编程累了就去弹吉他,背单词烦了就画手账,让大脑不同区域交替活跃。
例:每天傍晚固定1小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拼乐高、玩滑板)。
四、环境塑造:远离干扰源,寻找同频伙伴
1. 物理环境
清理书桌:移走零食、手机(可用「番茄Todo」锁机),布置学习灯+绿植增加仪式感。
2. 人际环境
加入「小而精」学习群:3-5人互相监督(如每天群内发学习成果),避免大群信息轰炸。
远离“内卷制造机”:少刷朋友圈焦虑动态,屏蔽传播负能量的人。
3. 信息环境
关掉APP推送:只保留必要通知,减少碎片信息干扰。
用「RSS订阅」替代算法推荐:主动获取优质内容(如少数派、36氪深度文章)。
五、心态调整:接纳不完美,定义自己的成功
允许“阶段性躺平”:如果连续3天不想学习,就当给自己放个小假,但设定重启日(如“周五必须恢复”)。
用「80分哲学」对抗完美主义:技能学到80分就投入实践,在项目中继续优化(如剪辑无需精通所有特效,先剪出完整视频)。
定期复盘但不过度反思:每周日花30分钟总结收获,写下“3件做得好的事+1个改进点”,而非苛责自己“为什么没完成”。
案例示范:
目标:暑假提升英语(避免躺平) + 准备计算机二级考试(避免内卷)
执行方案:
上午9:00-11:00:刷计算机真题(用「未来教育」题库),错题记入Notion错题本
下午3:00-4:00:精读1篇外刊(「经济学人·商论」APP),整理10个实用句型
晚上7:00-8:00:看美剧《硅谷》练听力,跟读5分钟
周末:半天休息(约朋友打羽毛球)+ 半天补进度
防内卷要点:不追求刷题量全网最高,确保每套题吃透知识点;不比较他人词汇量,专注自己能运用的表达。
记住:暑假的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其在躺平与内卷间摇摆,不如用「清醒的主动性」掌控生活——该努力时全心投入,该休息时彻底放松,这才是可持续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