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大厦(三):加法、递归、向前数数
我们继续构建数学的大厦!首先,这里什么都没有,纯粹的空无,空集:∅ 或 {}。这是我们的基石,一个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片虚无放进一个盒子里,我们得到:{∅},一个包含空集的集合。这是“ 1 ”。不是因为它有一个叫做“ 1 ”的元素,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 1 ”的结构。
现在我们有两个东西可以用,空集 ∅ 和集合 {∅}。把它们都放进一个盒子里:{∅, {∅}}。这是“ 2 ”。它有两个元素。
“ 3 ”?看看我们目前拥有的所有数字:{∅, {∅}, {∅, {∅}}}
4 ?{∅, {∅}, {∅, {∅}}, {∅, {∅}, {∅, {∅}}}}
每个数字都包含了它之前的所有数字,3 实际上包含了 0 、1 和 2 ,它们嵌套在 3 之中。我们从虚无开始,构建了计数本身!(该定义由冯•诺伊曼提出)
在这个构造中,1 ∈ 2(1 是 2 的元素)。实际上,2 ∈ 3,3 ∈ 4……每个数字都包含了它的所有前驱数。所以“小于”就变成了“是……的元素”或“是……的子集”。很妙,对吧?
但是想要做加法…啊,你发现了其中的难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合并集合,那么:
1 ∪ 2 = {∅} ∪ {∅, {∅}} = {∅, {∅}} = 2
这根本不是加法!事实上,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合并这些集合来定义加法。我们得更聪明些,我们用递归的方式定义加法:
n + 0 = n
n + (m+1) = (n+m) + 1
所以我们把加法构建成一个运算,一个可以展开的递归过程。加法不是什么神秘的合并运算,它实际上就是——向前数数!
3 + 2 的意思是:从 3 开始,然后向前走一步(加 1),再向前走一步(再加 1)。
3 + 2 = (3 + 1) + 1 = 4 + 1 = 5
n + (m + 1) = (n + m) + 1 = (n + 1 + 1 … + 1) + 1
我们从空集开始,构建“后继”的概念,把所有已计算的元素放入一个新的盒子里,然后加法就变成了:“我要走多少步后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算术最终都归结为:零(空集),下一步(后继),重复执行某项操作(递归)。其他一切,乘法、乘方等等,都是由这些部分构建而成的。
皮亚诺公理与加法
意大利数学家朱塞佩·皮亚诺(Giuseppe Peano)在其 1889 年的著作《算术原理,新方法阐述》(Arithmetices principia, nova methodo exposita)中引入了一些公理。它们为自然数提供了形式化的基础,并允许对加法等算术运算进行递归定义。
递归定义通常使用后继函数 S(n) 来表示,其中 S(n) = n+1。
基本情况:n + 0 = n
递归步骤:n + S(m) = S(n + m)
此定义仅依赖于自然数(从 0 或 1 开始)和后继函数的基本概念,这两者都是皮亚诺公理建立的原始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