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实验室”落地中小学:AI技术如何重构未来课堂空间
在数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赋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并鼓励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打造“未来课堂”。这一部署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科技教育正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课堂的空间”与“学习的方式”正被重塑。
所谓“元宇宙实验室”,是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数字人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可沉浸体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的物理空间限制,元宇宙实验室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呈现实验设备、整体场景甚至复杂的工程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科技世界。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从课本到现实的跨越,更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全面升级。学生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仿真科学实验、工程技术实践,甚至跨城市、跨国界地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或科学家实时互动。这种跨越时空的能力,不仅解决了因条件有限而无法开展某些实验的困境,也为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问题探究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
政策《意见》特别强调,要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等学习场景。这正是元宇宙技术所擅长的领域。
人机交互和自动化分析是“元宇宙实验室”的核心亮点之一。《意见》提出,要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助学、助教、助管、助评、助研等各方面的功能。在元宇宙空间中,人工智能通过行为捕捉、数据分析,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知识掌握度进行跟踪,并给出针对性的诊断与反馈。
具体而言,当学生们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某项探究任务时,AI系统可自动采集学生的实验过程数据,识别操作步骤是否正确、理解是否到位等,从而生成定制化的“学情报告”。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协同学习方面,通过接入在线社区平台,来自不同地区、班级的中小学生能够在同一个虚拟场景中组队完成主题项目,分享经验、互相启发,让“家校社协同”的理念真正落地。
如何将元宇宙、AI等前沿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场景中?在“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不少科技企业积极投身教育数字化建设。作为工信部推荐的数字化赋能企业、人工智能与元宇宙领域的创新代表,道可云凭借AI、VR/AR、3D数字人等多项核心技术及丰富项目落地经验,已在产业、政务、文旅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案例,可将成熟的技术能力引入教育场景,通过打造“AI元宇宙实验室”来服务中小学科技教育。
一方面,道可云可为学校搭建包含VR/AR虚拟实验、科普互动等在内的元宇宙教学空间,帮助校方合理规划学科融合教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场景。另一方面,其AI智能体能够与元宇宙平台无缝对接,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智能问答、个性化答疑辅导等多元化服务,减少教师备课负担,提升教学效率。“科学家+教师”的“双师课堂”或“未来课堂”等新模式,也有望借助道可云的数字人讲解、虚拟仿真等技术在更多地区落地。
《意见》提出,要探索“科学家+教师”双师课堂,推动“未来课堂”建设,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打造兼具科普和实践的研学基地。元宇宙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目标高度契合——它可以把科技馆、实验室甚至航天发射场“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高难度实验,还能实时连接到领域专家进行远程指导。
这种基于场景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真实任务”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思维和跨学科综合素养,也与国家2035年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的蓝图相呼应。
元宇宙实验室的落地并不是一场“科技秀”,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转型方案——它改变的不只是教室的样貌,更是教育的边界和学生的视野。在国家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像道可云这样拥有成熟AI智能体和元宇宙平台的创新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升级的重要力量。未来,道可云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让更多孩子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课堂中走进科学,拥抱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