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开发框架调用报告:基于AgentScope的视角
一、问题和需求
一个AI的应用任务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智能体的运用,现有的一个开源的框架对普通的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好的Agent开发框架应该是完全开源,用的人多,项目方经常更新维护,生态丰富,易学易用的。本章将结合经验分析主流的Agent框架的优劣。
二、大模型性能飞跃推动Agent开发范式转变
自2025年起,以DeepSeek-R1模型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在推理能力、工具调用、自主规划和调试能力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DeepSeek-R1-0528版本在AIME 2025数学竞赛中的准确率从旧版的70%提升至87.5%,其平均解题Token消耗从12K增至23K,表明模型思维深度显著增强。
这一进步促使Agent开发范式从传统的“预定义流程+序列化调用”(如LangChain早期的链式工作流)转向以ReAct(Reason+Act)为核心的新范式。ReAct Agent具备以下特征:
自主决策工具调用(如并行调用、多步调试);
支持长上下文推理与结构化输出(如Qwen3、Gemini 2.5等模型);
动态规划能力取代静态脚本依赖。

传统的智能体开发方式多依赖于工作流式的脚本化结构——例如早期的LangChain 0.x提供了模块化的 Prompt Chain、工具调用和多步骤流程,这在当时是非常实用的范式。但随着大模型自身能力的大幅提 升,这类「预定义流程 + 序列化调用」的方式逐渐暴露出局限:它们依赖于人为提前设计流程,智能体 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受限。而新一代框架(如AgentScope、OpenAI Agents SDK、LangChain 1.0)将Agent视为自主实体,更贴合大模型的智能释放需求。
例如,当前热门模型如 Qwen3、Gemini 2.5、Claude 4.5 在 2025 年都被报道支持丰富的函数调用 接口、结构化输出、甚至长上下文推理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工作流式、脚本化智能体开发方 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这一浪潮中,AgentScope 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它作为一个以 构建 ReAct 智能体为 核心 的开发框架,定位清晰:既适应了新一代大模型的能力释放,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抽象能 力。相比传统方式,它将“Prompt → 工具调用 → 结果处理”封装为“Agent 自主思考并行动”的整体闭 环,使智能体开发更加模块化、结构化且易于控制。
三、AgentScope核心功能与技术定位
3.1 项目情况
自 2025 年 8 月起,AgentScope 正式向开源社区发布,由 Alibaba Tongyi Lab(阿里巴巴 “通义” 实验室)主导研发。根据其 GitHub 项目页面,该框架自版本 v1.0 起全面面向多智能体(Multi-Agent) 开发范式,强调“开发者优先、可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在国内代理开发工具链尚在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AgentScope 被视为“国产最强”的 Agent 开发框 架之一,不仅功能完备,而且性能表现优异。其开发团队明确目标——打造国产版的 LangChain,将 “智 能体开发” 从单纯的语言模型调用提升为一套系统化、工程化的解决方案。

3.2 核心功能亮点

1)模型无关的灵活接入机制
AgentScope采用"不同模型对应不同库+不同模型的格式化器"的创新架构,真正实现了"一次编程,多模型运行"的设计理念。这种模型无关性让开发者能够无缝切换Qwen3、Claude 4.5、DeepSeek-R1等主流大语言模型,只需简单调整模型初始化参数,而无需修改核心业务逻辑。这种设计特别适合需要多模型备份、AB测试或特定场景优化的企业级应用。
2)统一的多模态消息与智能记忆体系
AgentScope在消息传递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统一的Message对象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数据。其记忆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既包含短期记忆用于即时对话上下文,又集成长期记忆系统(兼容ReMe、mem0等第三方框架),为复杂多轮对话提供坚实基础。在多智能体协作场景中,MsgHub和pipeline机制确保消息在多个Agent间高效流转。
3)完整的ReAct范式深度集成
AgentScope将Reason+Act范式深度融入框架核心,支持智能体在一轮对话中自主决策工具调用策略,包括并行调用、多步调用等高级特性。框架内置的实时引导和中断机制,配合Hook函数系统,使智能体具备自我调试和校正能力,大幅提升任务执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高性能多模态RAG引擎
AgentScope的RAG模块提供从知识库构建到检索生成的全链路支持,涵盖文档读取、向量化处理、多模态内容解析等关键环节。其独特之处在于支持两种集成模式:Agentic模式(智能体自主检索)和通用模式(统一检索),满足不同场景的灵活需求。多模态RAG能力使其在视觉-语言融合任务中表现突出。
5)细粒度控制的钩子函数体系
通过预定义的关键生命周期节点(pre_reasoning、post_acting、pre_reply等),开发者可以插入自定义逻辑实现精细化控制。这种中间件化架构支持功能扩展如性能监控、异常处理、动态提示词调整等,为复杂智能体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可观测性和可维护性。
6)一体化可视化与强化学习平台
AgentScope Studio作为配套的可视化平台,提供实时的智能体对话监控、工具调用追踪、消息流分析等功能,极大降低了多智能体系统的调试难度。同时,框架通过集成Trinity-RFT库支持Agentic强化学习,使得智能体能够在模拟环境中通过反复试错优化决策策略,实现持续性能提升。
四、AgentScope和其他Agent开发框架综合对比
4.1 Agent开发框架整体格局
自 2023 年至 2025 年,随着大模型的能力持续增强,智能体(Agent)框架从早期的单一任务执行 器,逐步演化为多智能体协作、具备记忆、感知、推理、规划、执行、评估等完整能力的“操作系统级平 台”。
目前主流的 Agent 开发框架大致可分为三类:
1. 以工作流与工具链为核心的传统框架 —— 代表如 LangChain 0.x 系列、Haystack、Flowise。这 些框架以模块化、可视化的方式搭建智能体流程,强调可复用性与稳定性,但智能性相对不足。
2. 以 ReAct 范式为核心的新一代框架 —— 包括 AgentScope、OpenAI Agents SDK、Google ADK (Agent Development Kit) 等。这类框架更强调大模型自身的推理能力,允许模型在执行过程中动 态决策、调用工具、规划行动。
3. 以 Graph 或 Agentic Runtime 为核心的图式框架 —— 代表如 LangChain 1.0 + LangGraph、 DeepAgents (来自 LangChain 官方 R&D)、Parlant Runtime 等。这类框架引入状态机与图结 构,专注于复杂多智能体控制、并发执行和条件跳转。
AgentScope 处于第二与第三类型之间的交汇点:既继承了 ReAct 范式的灵活性,又吸收了 LangGraph 式的图式控制思维,形成了兼具“模型智能”与“工程管控”的混合体系。
4.2 详细对比分析
| 对比维度 | LangChain 1.0 | AgentScope | OpenAI Agents SDK | Google ADK |
|---|---|---|---|---|
| 核心范式 | 图工作流 + Runnable节点 | ReAct + 管道消息流 | 单Agent自主决策 | 多模态服务化集成 |
| 模型生态 | 以OpenAI为主 | 中立,支持Qwen/DeepSeek/Gemini等 | 锁定OpenAI生态 | 依赖Gemini生态 |
| 多模态支持 | 文本为主,元数据轻量 | 原生Content Block机制 | 有限 | 原生多模态块 |
| 多Agent协作 | LangGraph配置复杂 | 原生MsgHub支持并行协作 | 侧重单Agent链路 | 系统级Agent编排 |
| 可视化工具 | LangGraph Studio(需本地部署) | AgentScope Studio(一体式监控) | 依赖OpenAI平台 | Google AI Studio |
| 适用场景 | 企业级RAG、长流程QA | 游戏AI、多Agent对话、策略执行 | 固定OpenAI环境的工具任务 | Google Cloud生态应用 |
AgentScope vs DeepAgents/Parlant Runtime:后者偏向编排层,而AgentScope同时覆盖执行层,更贴近模型驱动行为,适合动态决策场景(如狼人杀中的实时推理)
五、Agent开发框架选取的思考与建议
5.1 模型生态兼容性
-
多模型切换需求:如果项目需要灵活切换不同模型(如兼顾国产模型与国际模型),优先选择模型中立框架(如AgentScope),避免被特定供应商绑定。
-
云服务绑定场景:若项目深度集成特定云服务生态(如OpenAI或Google Cloud),则可直接选用对应生态框架(如OpenAI Agents SDK或Google ADK),以利用原生优化。
-
混合部署策略:对于跨云或混合云环境,应评估框架的模型适配层是否支持自定义接入,确保扩展性。
5.2 任务复杂度与自主性需求
-
简单工作流任务:对于文档QA、基础检索等线性流程,LangChain等传统框架提供成熟的工作流编排,开发效率高。
-
动态规划场景:需动态决策、工具并行调用或复杂策略执行的场景(如自动驾驶模拟、游戏AI),应倾向ReAct范式框架(如AgentScope),以发挥模型的自主推理能力。
-
实时交互要求:高实时性应用需评估框架的响应延迟和并发处理机制,确保满足性能指标。
5.3 多模态与协作能力
-
多模态处理深度:涉及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输入时,需重点考察框架的多模态支持机制(如AgentScope的Content Block统一消息格式),避免数据转换开销。
-
多Agent协作架构:多智能体项目(如群体决策、分布式任务)需关注消息管理能力(如MsgHub的广播与订阅机制)、并发控制及状态同步方案。
-
跨平台兼容性:若需整合异构系统(如边缘设备与云端协同),框架应提供标准化通信协议和适配接口。
5.4 可观测性与调试支持
-
可视化监控工具:长期迭代项目依赖可视化平台(如AgentScope Studio)实现消息流追踪、工具调用链分析和性能指标可视化,降低调试成本。
-
钩子函数与中间件:通过预置钩子(如pre_reasoning、post_acting)实现细粒度控制,支持自定义日志、异常捕获和动态策略调整。
-
测试与验证框架:成熟框架应提供模拟环境、单元测试工具和回归测试套件,保障Agent行为的可预测性。
5.5 部署与成本因素
-
公有云依赖成本:公有云绑定型框架(如OpenAI Agents SDK)可能产生持续API调用费用,需评估长期运维成本。
-
私有化部署需求:对数据安全或定制化要求高的场景(如金融、医疗),应选择开源可控方案(如AgentScope),支持本地化部署和二次开发。
-
资源效率优化:框架应支持模型量化、缓存策略和负载均衡,以降低硬件资源消耗。
5.6 社区与迭代活力
-
新兴框架优势:AgentScope等新兴框架功能前瞻(如多模态RAG、Agentic RL),但需验证其稳定性和生产环境成熟度。
-
成熟生态保障:LangChain等成熟框架社区活跃、文档完善,但可能迭代速度较慢,创新功能滞后。
-
长期维护风险:选型时需考察团队背景、版本更新频率和漏洞修复响应速度,避免因框架停维护导致项目风险。
六、小结
大模型性能的飞跃正推动Agent开发从“流程编排”走向“智能体自主化”。AgentScope作为国产框架的典型代表,以模型无关性、多模态协作和ReAct深度集成脱颖而出,尤其在多智能体动态场景中展现优势。框架选取需结合具体任务需求、模型生态及长期维护成本,避免“一刀切”。未来,随着Agentic RL等技术的发展,自主决策与持续学习能力将成为框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个人使用过Langchain 0.x版本的框架,有几个问题确实比较头疼
1)封装过度,一个模型一个类,然后提示词封装在里面,很难修改,导致监控模型里面的信息挺麻烦的。
2)传统的Agent链是「预定义流程 + 序列化调用」
3)传入给大模型的信息没有包含多模态的信息,就比较难处理多模态的信息问题。
4)代码有点冗余了,不同版本差异挺大的,学习难度略高。
七、参考内容
DeerFlow多智能体项目分析-Agent模块实现源码分析-CSDN博客
字节DeerFlow开源框架:多智能体深度研究框架,实现端到端自动化研究流程_deer-flow-CSDN博客
字节DeerFlow开源框架:多智能体深度研究框架,实现端到端自动化研究流程 - 文章 - 开发者社区 - 火山引擎
谈谈我对上下文工程的看法,为什么说它是Agent落地最核心的本质所在。首先,提示工程的主要重点是如何编写有效的提示,但随 - 掘金
【Langchian】 一个基础案例手把手带你上线自己的Langchian专属智能体🟡 一:任务分解与LangChai - 掘金bytedance/deer-flow: DeerFlow is a community-driven Deep Research framework, combining language models with tools like web search, crawling, and Python execution, while contributing back to the open-source community.【Langchian】 一个基础案例手把手带你上线自己的Langchian专属智能体🟡 一:任务分解与LangChai - 掘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