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绘就场景应用蓝图,政务服务如何找准自身“坐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一幅全新的“场景应用”蓝图。《意见》强调,场景是连接技术与产业、打通研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大牵引作用。如何借此机遇,推动政务服务加快迭代升级,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政策强调,应用场景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试验田,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窗口。通过支持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以及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将生产、生活、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力量充分释放,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步提升。这一部署不仅在经济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更关乎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在社会治理服务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发展智能预约、智能身份认证、智能审批、智能监管等新型应用模式,面向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创新就业公共服务场景,建设数字社保体系,拓展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应用环境。这为各级政府部门确定自身在新场景蓝图中的“坐标”,提供了明确方向。
从全国范围看,政务服务智能化已进入深水区。多地正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服务模式,强化数据共享、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精准度,把“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到群众日常办事的具体环节中。如何将政策目标变为可感可及的服务体验,场景建设是关键一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正与各地政府合作探索政务服务新场景。获评为“2025数字政府生态协同创新企业”的道可云基于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人等前沿技术推出政务AI元宇宙解决方案,构建沉浸式政务元宇宙服务大厅、AI智能体与数字人交互平台,在青岛、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应用落地。该方案通过VR全景导办、智能导航、政策智能问答等功能,把线上的智能交互与线下的办事体验有机融合,为群众提前规划办事路线、准备手续材料提供便利。
政务AI智能体则成为各职能部门的智能化中枢,可承担政策宣讲、实时咨询答疑等任务,还可进行公文写作、政策解读等,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这类应用不仅在技术上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成熟能力,更在理念上顺应了《实施意见》提出的“场景验证—产业应用”路径,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成果。
政务服务新场景的构建不仅依托技术,更需要制度标准、数据资源、基层创新等多方面配合。《实施意见》对政务场景的要求,不仅是功能上的智能化,更强调安全有序、融合发展与公平高效配置,这也是保障新场景可持续运行的根基。
从政策蓝图到实践落地,政务服务要找准自身“坐标”,既要明确在新场景体系中的定位,又要积极对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提升群众体验的具体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提供方与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将成为推动新型智慧政务场景普及的重要力量。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场景应用将成为驱动公共服务智慧化升级的核心引擎。道可云等创新企业,将继续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深耕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的融合应用,不断拓展场景边界,为建设高效、智能、便民的现代化政务体系贡献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