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识:图注意力与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对比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视角的观点!
在特定场景下,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图注意力机制。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个绝佳的例子。
我用苹果手机查了苹果今天的市场价格
从图的角度理解Transformer注意力
对于句子:"我用苹果手机查了苹果今天的市场价格"

将句子视为全连接图
在Transformer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建模为一个全连接图:
· 节点:每个词(我、用、苹果₁、手机、查、了、苹果₂、今天、的、市场、价格)
· 边:所有节点之间都有连接(自注意力机制计算所有词对之间的关系)
图注意力在解决歧义问题中的作用
第一个"苹果"(苹果₁)的上下文:
· 强连接:用、手机
· 弱连接:市场、价格、今天
· 图注意力权重:模型会给"手机"很高的注意力权重,表明这是一个品牌实体
第二个"苹果"(苹果₂)的上下文:
· 强连接:今天、市场、价格
· 弱连接:用、手机
· 图注意力权重:模型会给"市场"、"价格"很高的注意力权重,表明这是一个商品实体
多头注意力的多视角分析
头1(语法依赖视角):
· 苹果₁ → 手机(修饰关系)
· 苹果₂ → 市场、价格(所属关系)
头2(语义相似性视角):
· 苹果₁ → iPhone、品牌、科技
· 苹果₂ → 水果、农产品、商品
头3(指代消解视角):
· 识别两个"苹果"指向不同实体
两种注意力机制的等效性证明
特性 Transformer自注意力 图注意力机制
节点表示 词嵌入向量 节点特征向量
边权重 注意力分数α_ij 注意力系数α_ij
聚合方式 加权求和 加权求和
多头机制 多组QKV投影 多组注意力头
图结构 全连接图 任意图结构
关键区别:
· Transformer:假设全连接图,让模型自己学习重要连接,计算量大,能发现隐藏关系
· 传统GAT:基于预定义的图结构,在已有边上计算注意力,计算量小,仅显示已学习关系
在例子中的具体效果
python
# 伪代码:展示注意力如何区分两个"苹果"
句子 = ["我", "用", "苹果₁", "手机", "查", "了", "苹果₂", "今天", "的", "市场", "价格"]
# 对苹果₁的注意力分布(理想情况)
苹果₁_注意力 = {
"手机": 0.6, # 高权重,确定品牌含义
"用": 0.2, # 中等权重
"我": 0.1, # 低权重
"市场": 0.01, # 极低权重
"价格": 0.01 # 极低权重
}
# 对苹果₂的注意力分布
苹果₂_注意力 = {
"市场": 0.5, # 高权重,确定商品含义
"价格": 0.3, # 高权重
"今天": 0.15, # 中等权重
"手机": 0.02, # 极低权重
"用": 0.01 # 极低权重
}
激活函数的角色
在两种架构中,激活函数(如ReLU、GELU)都起到:
1. 特征选择:激活与当前语境最相关的语义特征
2. 非线性变换:让模型能够学习复杂的语义组合
3. 路径强化:强化重要连接路径的信号传递
结论
观点是合理的!
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序列数据的特殊图注意力机制,其中:
1. 图结构:将序列视为全连接图
2. 注意力机制:动态学习节点(词语)之间的重要连接
3. 多头机制:从不同语义视角分析同一图结构
4. 激活函数:最终选择和强化最优的语义路径
在这个例子中,正是这种"图注意力"的能力,让模型能够通过上下文连接的不同模式,准确区分两个"苹果"的截然不同的语义,完美解决了自然语言中的歧义问题。
这解释了为什么Transformer在NLP中如此成功——它本质上是一种极其灵活和强大的图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发现和学习文本中复杂的语义关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