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接口介绍
处理器到显示器接口
MIPI、HDMI 与 DP 均是专注于图像 / 视频信号传输的接口,但应用场景和技术定位差异显著 ——MIPI 主打设备内部短距离传输,HDMI 和 DP 则聚焦设备间的外部高清连接,三者共同覆盖了从 “芯片级” 到 “设备级” 的视觉信号传输需求。

一、MIPI 接口:设备内部的 “视觉信号桥梁”
MIPI(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联盟)并非单一接口,而是一套设备内部短距离串行传输协议规范,核心用于连接设备内部的 “图像采集 / 显示组件” 与 “处理器”,几乎是手机、相机、智能眼镜等便携设备的 “标配”。
- 核心子协议与用途
- MIPI CSI-2:负责 “
图像输入”,连接图像传感器(如手机摄像头、工业相机传感器)与处理器(如骁龙、联发科芯片),传输原始图像数据。比如手机主摄通过 CSI-2 把拍摄的画面传给 CPU/GPU 处理。 - MIPI DSI:负责 “
图像输出”,连接处理器与显示屏幕(如手机 OLED 屏、平板 LCD 屏),传输经过处理的显示数据。比如手机处理器通过DSI把界面、视频信号传给屏幕显示。
- MIPI CSI-2:负责 “
- 关键特点
- 传输距离极短:通常在设备内部,长度不超过 10 厘米,无法用于
设备间连接。 - 低功耗 + 高集成:针对
便携设备优化,协议紧凑且支持动态调整带宽,减少电量消耗。 - 高速率适配:最新 MIPI C-PHY/D-PHY 规范支持单通道速率达 11.2Gbps,可满足
4K 120Hz 甚至 8K 传感器的传输需求。
- 传输距离极短:通常在设备内部,长度不超过 10 厘米,无法用于
二、HDMI 接口:设备间的 “通用高清接口”
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是消费级设备间最普及的音视频同步传输接口,主打 “即插即用” 和广泛兼容性,覆盖电视、显示器、机顶盒、游戏主机等几乎所有家用 / 商用高清设备。
- 核心用途与优势
- 同步传输音视频:
无需额外音频线,一根线即可传输 4K/8K 视频和多声道音频(如 Dolby Atmos、DTS-HD),比如机顶盒连电视、PS5 连显示器都用它。 - 强兼容性:从早期 HDMI 1.4(支持 4K 30Hz)到最新 HDMI 2.1(支持 8K 60Hz、4K 120Hz、VRR 可变刷新率),新接口基本兼容旧设备。
- 附加功能:支持 ARC/eARC(音频回传,电视可通过 HDMI 给音响传音频)、CEC(一键控制多设备,如用电视遥控器开机顶盒)。
- 同步传输音视频:
- 关键特点
- 传输距离中等:普通 HDMI 线支持
5-10 米,长线(带信号放大)可到20 米,适合家庭、会议室等中小型空间。 - 形态固定:常见
Type-A(标准口,电视 / 显示器用)、Type-C(便携设备用,如手机连显示器)、Type-D(微型口,早期平板用)。
- 传输距离中等:普通 HDMI 线支持
三、DP 接口:专业场景的 “高清性能王者”
DP(DisplayPort)是面向专业显示场景的高清传输接口,在高刷新率、多屏拼接、专业设计等场景下优势显著,常见于电竞显示器、专业显卡、笔记本电脑。
- 核心用途与优势
- 高刷新率天花板:最新 DP 2.1 支持
单通道速率 40Gbps,可实现 16K 60Hz、8K 120Hz、4K 240Hz 传输,是电竞玩家、专业设计师的首选(比如 4K 240Hz 电竞屏几乎都用 DP 接口)。 - 多屏拼接能力:支持 “
多流传输(MST)”,一根 DP 线可同时连接 4 台 4K 显示器,且每台独立显示不同内容,适合监控中心、多屏工作站。 - 灵活形态:除了标准 DP 口,还支持 “DP Alt Mode”—— 通过 Type-C 接口传输 DP 信号,比如笔记本 Type-C 口连显示器,无需专用 DP 口。
- 高刷新率天花板:最新 DP 2.1 支持
- 关键特点
- 专业场景适配:
协议更侧重 “显示性能”,无 HDMI 的音频回传等消费级功能,但在高带宽、低延迟上更优。 - 传输距离:与 HDMI 相近,
普通线 5-10 米,长线需带放大芯片,部分场景可通过光纤延长至百米级(如大型展厅)。
- 专业场景适配:
| 接口类型 | 核心定位 | 传输场景 | 典型设备连接 | 最高性能(当前) |
|---|---|---|---|---|
| MIPI | 设备内部传输 | 设备内部(短距) | 手机摄像头→处理器、处理器→屏幕 | 单通道 11.2Gbps(4K 120Hz) |
| HDMI | 通用音视频接口 | 设备间(中距) | 机顶盒→电视、PS5→显示器 | 8K 60Hz、4K 120Hz |
| DP | 专业显示接口 | 设备间(中距) | 显卡→电竞显示器、笔记本→多屏 | 16K 60Hz、4K 240Hz |
摄像头到处理器接口
传导介质为:铜线、铜双绞线(抗电磁干扰)、光纤,电信号与光信号
MIPI CSI-2(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
- 核心用途:消费电子中摄像头与处理器的 “标配接口”,负责传输摄像头传感器(如 CMOS)输出的
原始图像数据(RAW 格式)或压缩数据(YUV 格式)。 - 关键特点:
- 传输距离极短:仅支持设备
内部连接(通常 < 10cm),无法用于外部设备互联。 - 高带宽与灵活性:最新 MIPI C-PHY 2.0 单通道速率达 11.2Gbps,可通过多通道(最多 4 通道)扩展带宽,满足 4K 120Hz、8K 30Hz 摄像头的传输需求。
- 低功耗优化:支持 “动态带宽调整”,无数据传输时自动降速,适配手机等便携设备的续航需求。
- 传输距离极短:仅支持设备
- 典型场景:手机主摄 / 超广角镜头→骁龙 / 联发科 SoC、平板前置摄像头→处理器、家用微单相机传感器→图像处理器(ISP)。
MIPI A-PHY(车载摄像头)
- 核心用途:
车载摄像头(如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与车载处理器(如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长距离传输。 - 关键特点:
长距离与高可靠:支持 15 米传输(满足汽车车身长度需求),通过差分信号抗电磁干扰,符合汽车级可靠性标准(ISO 26262 功能安全)。高带宽:单通道速率达 16Gbps,可同时传输多路摄像头数据(如 4 路 4K 环视摄像头)。
- 典型场景:车载前视 ADAS 摄像头→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载环视摄像头→车身处理器。
Camera Link
- 核心用途:
高端工业视觉的高带宽传输,适配高分辨率、高帧率相机(如线阵相机、高速面阵相机)。 - 关键特点:
- 超高带宽:通过
多通道差分信号,最高速率达 6.8Gbps,可传输 16K 线阵相机数据或 500fps 以上的高速面阵相机数据。 - 专用线缆:需使用
Camera Link 专用屏蔽线缆,抗干扰性强,传输距离约10-20 米(加光纤模块可延长至百米)。
- 超高带宽:通过
- 典型场景:半导体晶圆检测相机→专用图像处理卡(连接处理器)、高速运动物体拍摄相机→工控机。
USB3 Vision(基于 USB 3.x)
- 核心用途:中短距离工业相机与处理器的高速连接,
主打 “即插即用” 和低成本。 - 关键特点:
- 带宽充足:基于 USB 3.2 Gen 2 协议,速率达 10Gbps,可传输 4K 60Hz 图像数据,满足多数工业视觉需求。
- 传输距离有限:普通 USB 线支持 3-5 米,加中继器可延长至 10 米,适合
近距离部署(如桌面级检测设备)。 - 集成供电:可通过
USB 线为相机供电(最高 100W),无需额外电源线,简化设备布线。
- 典型场景:桌面级产品检测相机→PC 处理器、小型安防摄像头→边缘网关。
GigE Vision(基于以太网)
- 核心用途:
工业相机与边缘处理器 / 工控机的远距离图像传输,支持无损图像和控制信号同步传输。 - 关键特点:
- 传输距离远:基于
以太网协议,普通网线(CAT5e)支持 100 米,加交换机可扩展至千米级,适合大型工厂车间、园区安防的摄像头部署。 - 带宽适配:支持
1Gbps(千兆网)、2.5Gbps、10Gbps(万兆网),可传输 4K 60Hz、8K 30Hz 的工业相机数据。 - 标准化与兼容性:遵循
GenICam 标准,不同品牌工业相机(如 Basler、Keyence)可兼容同一处理器,降低选型成本。
- 传输距离远:基于
- 典型场景:
工厂流水线机器视觉相机→边缘计算模块、园区安防高清摄像头→后端工控机。
核心接口选型原则
- 按传输距离选:设备内部(<10cm)选 MIPI CSI-2;中短距(3-20 米)选 USB3 Vision/Camera Link;长距(>100 米)选 GigE Vision;车载(15 米内)选 MIPI A-PHY。
- 按带宽需求选:4K 以下选 D-PHY/LVDS;4K 60Hz 以上选 C-PHY/GigE Vision(10G)/USB3 Vision;高速工业场景(>500fps)选 Camera Link。
- 按环境可靠性选:工业 / 车载场景优先选抗干扰接口(GigE Vision、MIPI A-PHY);消费场景选低功耗接口(MIPI CSI-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