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Decoder 中,Cross-Attention 所用的 K(Key)和 V(Value)矩阵,是如何从 Encoder 得到的
🎯 核心结论(先说答案)
Decoder 中 Cross-Attention 的 K 和 V,就是 Encoder 的最终输出(即最后一层 Encoder 的输出),再分别乘以两个可学习的权重矩阵
和
得到的。
换句话说:
✅ K 和 V 不是直接拿 Encoder 输出当 K/V,而是对 Encoder 输出做线性变换后得到的。
🧱 详细步骤分解
假设:
- 输入句子(Source):
"The cat sat"→ 3 个 token - 词向量维度:
- 注意力头数:
,每头维度
第一步:Encoder 处理输入
- 输入经过 词嵌入 + 位置编码 →
- 经过 6 层 Encoder(每层:Self-Attention + FFN + Add & Norm)
- 得到 Encoder 最终输出:
,每个
是“上下文感知”的表示
✅ 这个 $H$ 就是 Decoder 要“参考”的全部源信息。
第二步:Decoder 的 Cross-Attention 使用
生成 K 和 V
在 Decoder 的每一层中,Cross-Attention 子层会做以下操作:
1. 对 Encoder 输出
做线性变换
- 使用两个可学习的权重矩阵(属于 Decoder 的参数,但作用在
上):
🔍 注意:虽然
和
是 Decoder 的参数,但它们的输入是 Encoder 的输出
。
2. (可选)拆分为多头
- 将
和
拆成 8 个头:
- 实际实现中,通常用一个大矩阵
输出 512 维,再 reshape 成 (8, 64)
- 实际实现中,通常用一个大矩阵
第三步:与 Decoder 的 Query 配合计算注意力
- Decoder 的 Query
来自其上一层输出(记为
):
- 然后计算 Cross-Attention:
🌟 关键点:
表示“Decoder 当前想问什么”
表示“Encoder 的每个词能提供什么线索”
表示“Encoder 的每个词真正的语义内容”
- 注意力机制决定:Decoder 应该从 Encoder 的哪些词中提取信息
📊 举个具体例子
任务:英译中
- Source(Encoder 输入):
["The", "cat", "sat"] - Target(Decoder 输入):
["<BOS>", "猫", "坐", "下"]
当 Decoder 生成 “猫” 时:
Encoder 已输出:
Decoder 计算:
→ 把每个英文词变成“可查询的键”
→ 把每个英文词变成“可提取的值”
Decoder 的 Query(来自“”)与 K 计算相似度:
- “” 的 Query 与
的 Key 最匹配
- 所以注意力权重集中在 “cat” 上
- “” 的 Query 与
最终输出:从
中加权提取 “cat” 的信息 → 预测出 “猫”
❓ 常见疑问解答
Q1:K 和 V 是 Encoder 的参数还是 Decoder 的参数?
A:
和
是 Decoder 的参数,但作用在 Encoder 的输出
上。
它们在训练时和 Decoder 一起更新。
Q2:为什么不能直接用 $H$ 当 K 和 V?
A:可以,但效果差。
通过和
,模型可以学习如何将 Encoder 表示适配到 Decoder 的查询空间,提升对齐能力。
Q3:每个 Decoder 层都用同一个 $H$ 吗?
A:✅ 是的!
所有 6 个 Decoder 层的 Cross-Attention 都使用 同一个(Encoder 的最终输出)。
✅ 总结流程图
Encoder Input → [Encoder] → H (3×512)│▼K = H · W^K ← W^K ∈ Decoder 参数V = H · W^V ← W^V ∈ Decoder 参数│▼
Decoder Query Q ──→ Cross-Attention(Q, K, V) ──→ 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