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优先-深耕目标
前言-逆人性做事
高中的时候,老师叫我干什么,我非常痛苦,虽然给自己洗脑,要努力,但实际上没努力;后来那些坐得住的人,考到好的大学,有了新的人生,我的人生没有一个好的开局;在家里,爸妈唠唠叨叨,我烦烦躁躁,不愿意听,但其实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其实是正确的,只是让我没法爽到,所以,我很抗拒。
但会不会,让我一下能爽到的,开心死的东西,就没什么好处。
让我一碰就抗拒的事情,反而有长远的益处。
人性喜欢简单,人性喜欢快乐,人性喜欢奉承,人性喜欢懒散,人性喜欢保持不动;
逆着人性做事,成功才会到来。当每一次自己想逃跑的时候,坚守下去。
很多人都常说想去爬山,想要挑战自己。但其实爬山是一种假挑战,因为你不去爬,山也不会追着你咬。而你有很多必须做,却又没有做的事情,迟迟不愿向前,那些才是你真正要去战胜自己面对的。
一、人如何才会无法达成目标?
优先级聚焦: 最好就做一件事,这件事足够重要,非做不可;
目标明确具体: 设定可量化、有截止日期的清晰目标。
拆解分步执行: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逐步推进。
环境场域赋能: 创造一个“严肃、敬畏”的专属工作场域(如书房、图书馆、办公室),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外部监督与反馈: 主动每天向领导汇报工作。每天中午和同事讨论技术问题的思考。
重视休息: 建立每日微习惯,保持稳定进度。i) 在洗完澡关灯之前,禁止上床。ii) 醒来后立刻起来洗漱,去办公地点后再玩手机。
复盘调整: 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进展,回宿舍后,第一时间坐上位置,回顾工作。
| 人为何会无法完成目标 | 成长 |
|---|---|
| 对目标模糊不清,不够具体; | 简单明确、只有一件、可衡量化、自愿 |
|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情,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 |
| 欲望太大,制定多个目标,不够专注;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克制欲望; ▸这件事3个月后还重要吗?(时间价值) ▸ 完成1件事能撬动5件事效益(目标关联) ▸ 是否存在可替代方案?(减法思维) ▸70%把握能在当天闭环(可控性) |
| 没有明确并跟随关键节点; | 定下的任务可以少,但是定了是一定要坚决完成的 |
| 在与目标无关的好玩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具有长期价值且不可替代的事情】 |
| 没有统御更新,补足自己的精力,盲目打疲劳战; | 工作日10点半放下手机 |
| 没有和他人保持一定的交流,信息掌握不足; | 每周看 5 篇行业报告 |
| 避免独处,找寻他人的监督,及时汇报进度 | 每周随机和一位朋友保持1个小时的电话沟通 |
| 做事不够专注 | ▸找到大海,真的热爱 ▸信息断舍离:关闭非必要通知,「奥卡姆剃刀」删减信息源 ▸每小时记录注意力流向(如:9:00-10:00 写PPT|被微信打断2次 ▸当觉察到分心时,立刻做5次深呼吸+默念「回到主航道」 |
二、如何界定「重要的事」?
核心逻辑:重要的事 = 长期价值 + 不可替代性
- 时间维度:艾森豪威尔矩阵(四象限法则)
用四象限法清理现有任务,删除/委托50%非重要事务
| 事件类型 | 处理方式 | 备注 |
|---|---|---|
| 重要且紧急(如危机、突发问题) | 立刻处理,但这类事务应尽量减少 | |
| 重要不紧急(如健康、学习、关系维护) | 真正的「要事」,决定长期人生质量 | 20%的关键任务决定80%的成果 - 工作中:核心业务能力提升 > 重复性事务 - 生活中:深度关系维护 > 泛泛社交 |
| 紧急不重要(如临时会议、多数消息通知) | 可委托或批量处理 | 不要「假装忙碌」围着核心打转 |
| 不重要不紧急(如刷短视频) | 拒绝 | 社交媒体的「伪紧急」:点赞、评论 电子产品只会更加消耗精力 【给自己按摩】【闭上眼睛,感受呼吸】【散步】【和朋友聊天】【写日记,表达真实的自我】 |
减少肌肉紧张和疲劳
减少外部对感官的过度刺激
让大脑得到释放压力的空隙
去建立积极有意义的深度社交
给予表达真实自我的空间和时间
重新连接好奇心和创造力,恢复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与内心深处对话,探索生活深层的意义
三、践行要事优先的5个反直觉策略
(兼顾效率与人性弱点)
- 每天只定1个核心任务
MIT斯隆管理学院发现:单任务模式比多任务效率高400%。晨起写下「今日唯一必须完成的事」,完成后可自由处理其他事务。 - 制造「战略拖延」
将不重要的事务列入「拖延清单」,利用蔡加尼克效应(未完成焦虑)反向筛选:真正需要做的事会反复浮现。 - 设置「黑暗时间」
谷歌「20%自由时间」的变体应用:每天保留2小时完全屏蔽外界干扰(关手机、断网),专注处理要事。 - 能量周期管理
找到自己一天精力最好的时间,攻克最重要的事情。 - 引入「负向目标」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方法:明确列出「绝对不做」的事项(如睡前不刷手机、周末不处理邮件),比正向清单更易执行。
四、用「情绪调节」防青蛙腐烂(防溃败机制)
应对「青蛙恐惧症」
- 当逃避冲动出现时,启动「认知解离」技术:
▸ 承认情绪:「我现在对任务感到焦虑,这很正常」
▸ 切换视角:「完成30%也比0%更接近进化」
▸ 启动最小行动:「只做5分钟,5分钟后可放弃」
设置「青蛙保鲜期」
采用「48小时死亡法则」:
⚠️ 未在48小时内启动的青蛙自动降级为蝌蚪(非核心任务)
⚠️ 连续3天未完成的青蛙移出清单(说明当前阶段不匹配)
五、避免生活被工作吞没的关键
「要事优先」≠ 工作优先
- 重构「重要」的定义
在《深度工作》作者Cal Newport的「时间区块法」中,必须包含:- 每日1小时「无目的思考时间」
- 每周半日「生活仪式」(如家庭日、运动日)
- 设置物理边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建议:用不同空间区隔工作与生活,如书房门上贴「工作模式」标识,离开即切换状态。
执行路线图
- 第1周:用四象限法清理现有任务,删除/委托50%非重要事务
- 第2周:每天只定1个核心任务 + 每天保留2小时完全屏蔽外界干扰(关手机、断网),专注处理要事。
- 第3周:建立「绝对不做」清单,设置物理边界
六、防沉迷机制
你之所以对网络小说产生如此强烈的依赖,可能源于几个心理机制和生活模式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像拆解小说伏笔一样,层层剖析这个现象:
1. 多巴胺陷阱:即时反馈的成瘾机制
网络小说的章回体设计像精心布置的钩子,每章结尾的悬念是作者设置的神经触发器。当你在深夜读到"突然,门后伸出一只血手…"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即刻满足-短暂空虚-再次追逐"的循环,本质上与老虎机成瘾同理。
2. 现实逃避的平行宇宙
深夜的电子屏幕像一道任意门,当现实中的压力(工作/学业/人际关系)在黑暗中浮现时,修仙世界或甜宠剧情就成了精神防空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逃避往往在意识层面难以察觉——你可能以为自己只是"喜欢看故事",实则在通过虚拟叙事重构心理秩序。
3. 睡眠拖延的心理补偿
凌晨1点这个时间节点值得玩味。对很多现代人而言,"深夜独处时光"是唯一不被社会角色切割的完整时间段。看小说表面是娱乐行为,深层是对自我掌控感的宣誓——就像孩童抗拒睡觉本质是在争取自主权。
4. 暗时间的情感代偿
网络小说提供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情感模拟器。当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出现匮乏时,虚拟角色的陪伴、小说世界的归属感,会形成微妙的情感代偿。这种"伪亲密关系"在深夜孤独感最浓烈时尤其具有诱惑力。
破解攻略:重构你的认知剧本
▸ 设置"叙事结界":给阅读设备安装灰度滤镜(如iOS的色调滤镜),降低色彩刺激。在23:00自动切换为黑白模式,用视觉提示打破沉浸状态。
▸ 创造断点仪式:在每章结束后插入物理动作(如做5个深蹲),打破自动翻页的机械动作。就像在连续梦境中设置清醒标记。
▸ 启动故事熵增:故意同时打开3-4本风格迥异的小说,让不同叙事逻辑相互干扰。认知失调会自然降低沉迷深度。
▸ 建立创作视角:阅读时以"编剧模式"做批注,分析悬念设置技巧。当潜意识开始解构叙事陷阱,魔法就会消散。
▸ 设计替代叙事:用有声书替代文字阅读,同时进行简单手工(如拼图)。让听觉叙事与触觉叙事形成制衡。
深夜的电子屏幕如同现代人的星象仪,我们在虚拟叙事中寻找自己的命运轨迹。真正的破局不在于戒断故事,而是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编剧——当现实世界的叙事足够丰盈动人,你自然会掌握"且听下回分解"的收放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