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面试高频题 力扣 695.岛屿的最大面积 洪水灌溉(FloodFill) 深度优先遍历 暴力搜索 C++解题思路 每日一题

目录

  • 零、题目描述
  • 一、为什么这道题值得一看?
  • 二、题目拆解:提取核心要素与约束
  • 三、算法实现:基于 DFS 的面积计算
    • 代码拆解
    • 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
  • 四、与「岛屿数量」的代码对比(一目了然看差异)
  • 五、坑点总结
  • 六、举一反三
  • 七、总结

零、题目描述

题目链接:岛屿的最大面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示例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grid = [[0,0,1,0,0,0,0,1,0,0,0,0,0],[0,0,0,0,0,0,0,1,1,1,0,0,0],[0,1,1,0,1,0,0,0,0,0,0,0,0],[0,1,0,0,1,1,0,0,1,0,1,0,0],[0,1,0,0,1,1,0,0,1,1,1,0,0],[0,0,0,0,0,0,0,0,0,0,1,0,0],[0,0,0,0,0,0,0,1,1,1,0,0,0],[0,0,0,0,0,0,0,1,1,0,0,0,0]]
输出:6
解释:答案不应该是 11 ,因为岛屿只能包含水平或垂直这四个方向上的 1 。

示例 2:
输入:grid = [[0,0,0,0,0,0,0,0]]
输出:0

一、为什么这道题值得一看?

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我的题解文章,可能会好奇‘岛屿数量’与这道题的关联 —— 其实,「岛屿的最大面积」是「岛屿数量(LeetCode 200)」的经典进阶题,两者共享几乎相同的搜索框架,只是在目标上从‘统计岛屿个数’变成了‘计算最大面积’。

如果你想更系统地理解「洪水灌溉算法」的基础逻辑(比如 DFS 如何标记连通区域、如何处理边界条件),建议先看看昨天的文章(因为算法原理类似这篇文章讲解算法原理没有上一篇细致嘿嘿)力扣 200.岛屿数量。那里详细拆解了‘如何从 0 到 1 设计岛屿计数的代码’,读懂它再看今天的内容,会对‘搜索算法的复用与调整’有更清晰的认知~

如果你昨天跟着学了「岛屿数量」(LeetCode 200),那么这道题会是绝佳的“进阶练习”——它和前者共享 90% 的核心逻辑,但在细节上的差异能帮你更深刻理解「搜索算法的灵活性」。

从本质上看,两道题都是「连通区域问题」的变种:

  • 前者是计数问题(统计连通区域的数量);
  • 后者是计量问题(统计单个连通区域的最大规模)。

学会这道题,你能掌握:

  • 如何在搜索过程中累加数据(面积计算的核心);
  • 如何在多个结果中跟踪最大值
  • 进一步巩固「洪水灌溉(Flood Fill)」算法的通用框架。

二、题目拆解:提取核心要素与约束

先看原题:

给你一个由 1(陆地)和 0(水)组成的二进制矩阵 grid,请你计算网格中岛屿的最大面积。岛屿是由一些相邻的 1 构成的组合,这里的「相邻」要求两个 1 必须在水平或者竖直的四个方向上相邻。你可以假设 grid 的四个边缘都被 0 包围着。岛屿的面积是岛上值为 1 的单元格的数目。

再结合所给的代码框架和提示: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maxAreaOfIsland(vector<vector<int>>& grid) {}
};

核心要素提炼:

  • 题中给出的是由 vector 组成的二维数组 grid,元素类型是 int,取值只有 0(水)和 1(陆地);
  • 二维数组的长宽范围是 1 ≤ m, n ≤ 50m 为行数,n 为列数);
  • 核心任务是:找到所有由相邻 1 组成的岛屿,计算每个岛屿的面积(1 的数量),并返回其中的最大值;若没有岛屿,返回 0

关键点:

  1. 遍历网格:需用双重循环遍历每个单元格 (i,j),检查是否为未访问的陆地(grid[i][j] == 1)。
  2. 连通性判断:只有水平(左右)或垂直(上下)相邻的 1 属于同一岛屿,斜对角不算,因此搜索时仅需遍历四个方向。
  3. DFS/BFS 搜索:发现陆地时,需通过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遍历,找到该岛屿所有相连的 1,并计算面积。
  4. 标记已访问:为避免重复计算,需将已统计过的 1 标记为 0(原地修改,无需额外空间)。
  5. 面积计算与最大值跟踪
    • 对每个岛屿,通过递归或迭代累加 1 的数量(面积);
    • 用一个变量记录所有岛屿面积中的最大值,遍历完所有岛屿后返回该值。
  6. 边界处理:搜索相邻单元格时,需检查坐标是否在网格范围内(0 ≤ x < 行数0 ≤ y < 列数),防止越界。# 二、核心思路:复用“岛屿搜索”框架,聚焦“面积计算”差异
    如果你已经理解「岛屿数量」的解法,那么这道题的思路会非常好上手——两者的搜索逻辑完全一致,但目标从“计数”变成了“算面积”。

与「岛屿数量」的共性(可直接复用的逻辑):

  1. 遍历网格:逐个检查每个单元格,发现未访问的陆地(1)时触发搜索;
  2. DFS 搜索:通过递归遍历当前陆地的上下左右,“淹没”(标记为 0)已访问的陆地,避免重复计算;
  3. 方向数组:用 dxdy 定义四个方向,简化代码(和昨天的 dx = [1,-1,0,0], dy = [0,0,1,-1] 完全相同)。

关键差异(今天要重点掌握的新逻辑):

  1. 从“计数”到“累加面积”

    • 昨天每触发一次 DFS,就给岛屿数量 +1
    • 今天每触发一次 DFS,需要统计这个岛屿包含多少个 1(即面积),用变量 n 实时累加。
  2. 跟踪最大面积

    • 每次 DFS 结束后(一个岛屿被完全“淹没”),将当前岛屿的面积 n 与全局最大面积 max_size 比较,更新最大值。

三、算法实现:基于 DFS 的面积计算

代码拆解

直接结合代码拆解核心逻辑(代码结构和昨天高度相似,重点看注释中标注的差异点):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rows, cols;int max_size = 0;  // 记录全局最大面积(差异点1)int n = 0;         // 记录当前岛屿的面积(差异点2)int dx[4] = {1, -1, 0, 0};  // 方向数组(复用)int dy[4] = {0, 0, 1, -1};int maxAreaOfIsland(vector<vector<int>>& grid) {rows = grid.size();cols = grid[0].size();for (int i = 0; i < rows; i++) {for (int j = 0; j < cols; j++) {if (grid[i][j] == 1) {  // 发现新岛屿n = 0;              // 重置当前岛屿面积(差异点3)dfs(i, j, grid);    // 遍历整个岛屿,计算面积max_size = max(max_size, n);  // 更新最大面积(差异点4)}}}return max_size;}void dfs(int x, int y, vector<vector<int>>& grid) {grid[x][y] = 0;  // 淹没当前陆地(标记已访问,复用)n++;             // 当前岛屿面积+1(差异点5)// 遍历四个方向(复用)for (int i = 0; i < 4; i++) {int nx = x + dx[i];int ny = y + dy[i];// 检查边界+是否为未访问的陆地(复用)if (nx >= 0 && ny >= 0 && nx < rows && ny < cols && grid[nx][ny] == 1) {dfs(nx, ny, grid);  // 递归计算相邻陆地}}}
};

核心差异点深度解析:
上面的代码中,标为“差异点”的部分是今天的核心,我们逐个拆解:

  1. 变量 nmax_size 的作用

    • n:临时记录当前正在遍历的岛屿的面积,每次发现新岛屿时重置为 0;
    • max_size:全局变量,始终存储所有岛屿中最大的面积,每次一个岛屿遍历结束后更新。

    举例:如果网格中有 3 个岛屿,面积分别是 3、6、2,那么 max_size 会在遍历完第一个岛屿后变为 3,第二个后变为 6,第三个后保持 6。

  2. n 的累加时机
    进入 dfs 后,先将当前陆地标记为 0(避免重复访问),然后立即执行 n++——因为当前单元格是陆地(1),本身就贡献 1 个面积。

    反例:如果在递归结束后才 n++,会漏掉当前单元格的面积,导致结果偏小。

  3. max_size 的更新时机
    当一个岛屿的 DFS 完全结束后(即 dfs(i,j,grid) 执行完毕),n 已经记录了这个岛屿的完整面积,此时用 max(max_size, n) 比较并更新最大值。

分步运行示例(以示例 1 中最大岛屿为例)
为了更直观理解 n 和 max_size 的变化,我们以示例 1 中面积为 6 的岛屿为例,跟踪代码的关键执行步骤:

  1. 初始状态
    遍历网格时,首次遇到该岛屿的第一个陆地(坐标 (7,7),假设网格行索引从0开始),此时 grid[7][7] == 1

  2. 触发DFS前

    • 初始化 n = 0(准备统计当前岛屿面积);
    • 调用 dfs(7,7,grid)
  3. DFS递归过程

    • 第一层递归(7,7)
      grid[7][7] 改为 0(标记已访问),n 累加为 1
      检查四个方向,发现右侧 (7,8) 和上方 (6,7) 是陆地,优先递归 (7,8)

    • 第二层递归(7,8)
      grid[7][8] 改为 0n 累加为 2
      检查方向,发现上方 (6,8) 是陆地,递归 (6,8)

    • 第三层递归(6,8)
      grid[6][8] 改为 0n 累加为 3
      检查方向,发现左侧 (6,7) 是陆地,递归 (6,7)

    • 第四层递归(6,7)
      grid[6][7] 改为 0n 累加为 4
      检查方向,发现左侧 (6,6) 是水,下方 (7,7) 已访问,继续递归其他方向…

    • 后续递归:依次访问 (6,9)(7,9) 等相连陆地,n 逐步累加至 6

  4. DFS结束后
    该岛屿的所有陆地已被“淹没”(改为 0),n 的值为 6
    此时比较 nmax_size(初始为 0),更新 max_size = 6

通过这个过程可见:n 会随着递归深入实时累加,而 max_size 仅在整个岛屿遍历结束后更新,确保记录的是“完整岛屿”的最大面积。

时间复杂度

操作类型时间复杂度说明
网格整体遍历O(m×n)需通过双重循环遍历网格的每个单元格(共m×n个),检查是否为未访问的陆地
DFS递归处理O(m×n)每个陆地单元格(1)最多被访问一次(被标记为0后不再处理)
面积计算与比较O(1)每个岛屿的面积累加(n++)和最大值更新(max(max_size, n))均为常数操作
总计O(m×n)m为网格行数,n为列数,整体时间由遍历和递归的总操作数决定

补充说明:

  • 时间复杂度的核心瓶颈是“网格遍历”和“DFS递归”,两者的总操作次数均与网格大小(m×n)成正比,因此整体复杂度为O(m×n)。
  • 由于题目中网格规模较小(m, n ≤ 50),即使是最坏情况(全为陆地),总操作次数也仅为50×50=2500次,DFS递归栈深度不会导致栈溢出,效率完全可控。

空间复杂度

消耗场景空间复杂度说明
递归调用栈(DFS)O(m×n)最坏情况下(网格全为陆地,如 50×50 的全 1 网格),递归深度会达到网格总单元格数(m×n),此时栈空间消耗与网格规模成正比。
原地修改(无额外空间)O(1)算法通过直接修改原网格(将访问过的 1 改为 0)标记“已访问”,未使用额外的数据结构(如哈希表、布尔数组),因此仅消耗常数级空间。

补充说明:

  • 空间复杂度的瓶颈在于 DFS 的递归栈深度。由于题目中网格最大为 50×50,即使全为陆地,递归深度也仅为 2500,远低于大多数编程语言的栈空间上限(通常为 104~105),因此不会出现栈溢出问题。
  • 若改用 BFS 实现(用队列存储待访问坐标),空间复杂度同样为 O(m×n)(最坏情况下队列会存储所有陆地坐标),但避免了递归栈的限制,适合更大规模的网格场景。

四、与「岛屿数量」的代码对比(一目了然看差异)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两道题的关系,我们用表格对比核心代码:

功能点岛屿数量(LeetCode 200)岛屿的最大面积(LeetCode 695)
核心目标统计岛屿的个数统计最大岛屿的面积
关键变量sum(岛屿计数器)n(当前岛屿面积)、max_size(最大面积)
触发搜索后操作sum++(每找到一个岛屿,计数器+1)n=0 → 执行 DFS → max_size = max(...)
DFS 内部操作仅标记陆地为 0,无额外计算标记陆地为 0 后,执行 n++(累加面积)

五、坑点总结

  1. 忘记重置 n
    如果在发现新岛屿时没有将 n 重置为 0,会导致多个岛屿的面积累加在一起(比如前一个岛屿面积 3,后一个会从 3 开始加),结果错误。

  2. max_size 初始化错误
    若初始化为 1 而非 0,当网格中没有岛屿(全为 0)时,会错误返回 1 而非 0

  3. 混淆 nmax_size 的作用
    不要在递归过程中更新 max_size,必须等一个岛屿完全遍历结束后再更新——否则可能把不完整的面积当作最大值。

六、举一反三

掌握了“计数”和“算面积”这两种变体,你可以尝试解决更复杂的连通区域问题:

  • LeetCode 130. 被围绕的区域:判断哪些 ‘O’ 被 ‘X’ 完全包围(从边界的 ‘O’ 出发标记所有连通区域,未标记的 ‘O’ 则被包围,需替换为 ‘X’)。
  • LeetCode 1020. 飞地的数量:计算无法从边界离开的陆地面积(在 DFS 基础上增加“是否触达边界”的判断);

这些问题的核心依然是「Flood Fill 搜索框架」,只是在“统计目标”上做了微调——学会透过问题看本质,算法学习会事半功倍。

七、总结

今天的题目是「岛屿数量」的完美进阶:它复用了相同的搜索逻辑,却通过一个小小的目标变化(从“计数”到“算面积”),让我们理解了如何在通用框架上进行灵活调整。

核心收获:

  • 复杂问题往往是简单问题的变体,掌握基础框架(如 DFS 遍历连通区域)是关键;
  • 解决“变体问题”时,重点关注目标的差异,并思考如何通过变量设计和流程调整来适配新目标。

如果对 DFS 的递归过程还不熟悉,建议回头再看昨天题解中关于“递归拆解”的部分——基础打牢了,再难的变体也能迎刃而解。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代码或思路,咱们一起交流探讨~ 🌟 要是有大佬有更精妙的思路或想法,恳请在评论区多多指点批评,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并且第一时间回复交流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封面原图~ 喜欢的话先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再顺手关注一波,后续更新不迷路,保证让你看得过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tp://www.dtcms.com/a/286567.html

相关文章:

  • Python网络爬虫之selenium库
  • 第九章 基础设施更新工程
  • 语音控制操作板:人机交互的未来趋势
  • 企业级异常处理方案:Spring Boot自定义异常全局拦截实战
  • 多线程的认识
  • 深入Java注解:从内置到元注解与自定义实战指南
  • 变量提升知识总结
  • 前后端数据交互,关于表单数据传输问题
  • 图机器学习(11)——链接预测
  • Linux和git常用命令
  • TF-IDF(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 RFID技术赋能智慧物流:实现搬运环节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 【PTA数据结构 | C语言版】多叉堆的上下调整
  • 【LeetCode 2163. 删除元素后和的最小差值】解析
  • 上市公司-企业超额商誉数据(2005-2023年)-实证数据
  • 《C++继承深度引擎:从内存布局到多态全景拆解》​
  • 飞算科技:以创新科技引领数字化变革,旗下飞算 JavaAI 成开发利器
  • Linux Master 知识库 —— 致 Linux 系统工程师
  • 通信算法之294:LTE系统中的整数倍频偏估计
  • 太阳辐射监测站:洞察太阳能量的科技之眼
  • 【软件系统架构】系列七:系统性能——路由器性能深入解析
  • 告别宕机!Ubuntu自动重启定时任务设置(一键脚本/手动操作)
  • [Raspberry Pi]如何將無頭虛擬顯示器服務(headless display)建置在樹莓派的Ubuntu桌面作業系統中?
  • 汽车免拆诊断案例 | 07款丰田Hilux启动故障
  • Redis——MoreKey
  • 深入理解进程地址空间:虚拟内存与进程独立性
  • nodeJs笔记(六)
  • Ubuntu系统下交叉编译Android的X265库
  • 【leetcode】3202. 找出有效子序列的最大长度(2)
  • 联合利华发起TRO维权行动,OUAI商标或引发跨境圈大批量冻结